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驾驶 > 自动驾驶出租车 离实现还有多远?

自动驾驶出租车 离实现还有多远?

2021-05-18 08:50:54

  这个春天,自动驾驶似乎离人间又近了一点。华为异军突起带起一波节奏,老怪们也按耐不住寂寞纷纷出头,盛世如荼。

  上周,我去到北京亦庄,又体验了一下小马智行(Pony.ai)的自动驾驶。这家国产自动驾驶创业小强深耕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如今宣布扩大旗下的服务规模,在北京覆盖经济技术开发区150平方公里的核心运营区域。

  “平方公里”是要高亮的概念,以区域为单位,代替了之前以路段为单位的说法,被视为“进入下半场”的一个信号。全域包括约150个站点,运营时间从8:30持续至22:30,不论早晚高峰,晴雨并蓄,沙尘暴也兼容。

  此前,小马智行已经在广州南沙区开通了同款服务,覆盖300平方公里,包括高铁站、港口码头等交通枢纽,政务中心、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以及重点的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并计划好下一步将在上海(嘉定)启动。此外,他们在美国加州尔湾和弗里蒙特也有开展。

  我在亦庄格兰云天酒店附近小小地绕了一圈,很遗憾没碰上特别的考验,但可以粗粗领略到路线的挑战,比如有较为复杂的路况,并不轻松的车流,以及一些不规范混行的情况。车上有安全员,而全程无接管。

  老实说,感觉和上次在上海金桥的华为体验(《华为自动驾驶:被撩八百遍依旧烫嘴的大国重器》)差不多,只是全程更丝滑一些,没有冲冲的重刹。不过这么说恐怕双方都会不大乐意。

  小马会觉得自己被降维了,按级别Robotaxi好歹也是L4的技术,和“人机共驾”为前提的技术不可同语;华为也会觉得自己被低估了,Huawei Inside车型计划年内交付,马上将有朋友为它买单上路。

  相比之下,小马乃至所有Robotaxi的商业化都还得再等——很久。目前小马家的Robotaxi服务,其实相当于公测体验,普通群众如想使用,须在下载APP之后填写调查问卷申请邀请码,才好在指定区域(北京亦庄、广州南沙、和上海嘉定)安排行程。

  这挺符合路人们对Robotaxi的印象:在新闻里吼过八百遍“未来已来”的科幻,实际上不是在“测试”就是在“示范”——换句话说,好像很牛B,但没个锤子用。

距离革命成功还有八百条街?

  Robotaxi一度是走在潮流之巅的项目。

  2016年,业界就出现了第一批对外开放的试验性小车队。概念很骚,资本爱撩,几个头牌大佬疯狂起势:Waymo从谷歌独立出来,通用把Cruise收购进去……包括小马智行也是在这一年成立的。

  然而商业化的进度条要远长过心理预期的保质期。2018年开始业界几个落地计划跳票之后,就没什么质的飞跃。和商业化沾上关系,都是等到去年10月,Waymo终于在亚利桑那州Chandler市向普通群众提供没有安全员的Robotaxi收费服务。

  划线的这两条是够得上初级商业化门槛的关键指标。你可以很长时间不挣钱,但是至少要贴靠真实应用的模型。

  Robotaxi就是要“无人”,而无不无得上得看政策。国内一些地方在逐步放开。比如自今年1月以来,在深圳坪山区,AutoX就在向公众开放没有驾驶员/安全员的Robotaxi服务,这是国内首个真正“无人”的Robotaxi。

  各地的管理方案会差很多。北京到去年底才首次允许在公开道路上进行无人化的自动驾驶测试,百度Apollo拿到了首批5张无人化路测(第一阶段)的通知。

  并且申请有门槛,准入有细分。无人化有无人化的申请,载人有载人的申请,分阶段累计经验值,升段解锁规模和进程。比如首次申请无人化,最多不超过5辆;无人化测试里程超过4万公里且无发生责任交通事故及失控状况,才可以申请增加数量。而载人测试,要到第二阶段才可以向社会开放,要为每个人头购买不低于200万元的座位险或者商业保险,而直到第三阶段也必须配备安全员。

自动驾驶出租车 离实现还有多远?

  根据北京的路测报告,截至去年,仅有百度和小马智行获得北京载人牌照,百度43辆车到第三阶段,小马5辆到第一阶段,仅向内部人士开放。今年,小马智行才得以向公众开放,并在4月又拿到了30辆车的载人测试牌照。

  我们成天听到各地像倾销一样在发放路测牌照,实际上里头支持Robotaxi试运营的牌照并不多。根据上海的路测报告,去年也仅有滴滴和AutoX有载人试运营,都必须配备安全员。

  其次再看技术。业界对“摘人”的呼声不小,认为政策该和技术同步起飞。但眼下偏保守的准入政策,倒真不好说是限制规模发展,还是反馈技术水平,以进一步兜底安全性。毕竟难例仍是自动驾驶的长期问题,大家都可以大吹自己技术先进,但没人能打保票“无人”负责。

  另一方面,收费也得成立。收费也囿于政策,比如北京一直要求“测试”以科学试验为目的,不能从事运输经营,所以不能收费;直到今年4月正式批复“先行区”政策,明确鼓励在先行区内的商业运营,企业可以提供收费服务。

  五一期间百度Apollo在北京首钢园开展了国内第一个Robotaxi收费项目。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体验报道,里程800米,用时2分钟,固定票价30元,相当于北京出租车的近3倍。并且听上去更像是一个“园家乐”项目,乘客无法指定路线,只能在几条固定线路中选择,主驾上虽然没有驾驶员,但副驾驶还是安排了安全员值守。

  这和理想中的商业化还是相去甚远。最终Robotaxi的价格是要低过人力驾驶出租车的,这是优势所在,也是愿景所向。今天网约车、专车服务,包括管理在内的司机成本占总成本的约七成;而自动驾驶的所有成本都在下降,并且会进一步下降。

  仅从以上两个维度来说,算得上商业化的目前业界还是只有Waymo。不仅“无人侍乘”,还比当地的Uber要再便宜一点点。即便如此,前路也是长得要死。

  上周,一个Waymo老打车人、油管UP主JJRicks发布一个日常亲测视频。行程中,Waymo需要右转进入一个多车道道路,其中一个车道施工关闭,被雪糕筒围起来。没想到Waymo遇事不决,卡在路中间,并请求远程团队介入,期间断断续续开了一点,最终还是等人工辅助开到目的地。

  Waymo方面给出的解释是,远程团队反馈信息错误才导致Waymo后来无法继续。但是让人略有质疑的是,在这个深耕多年的城市,一个日常封路的场景还需要这么劳师动众的解决,至少是不太可靠。尽管那位UP主强调,在那之后的七次行程都毫无问题。

  而即便体验无可指摘,本身也不能证明个锤子。Chandler是凤凰城郊区,人口稀少,交通简单,相当于自动驾驶的新手村,学习效率并不高,并且住在这里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车,所以叫车需求也不高。于是上周,Waymo向加州申请在旧金山载客运营的许可,不过该申请是带有安全员的收费服务。

  而这,已经是目前业内最体面也是最前面的商业化项目。

路线?对不起没有路线

  商业化延宕远超预期,让Waymo在过去两年的估值严重缩水。相比1750亿美元的高点,2019年缩水40%,2020年缩水85%。

  在自动驾驶圈内,关于Robotaxi的意见也颇有分歧。近期最为强硬的反方,来自华为ADS的负责人苏箐。他在媒体采访时“表达过一个个人立场”——“你打死我,我也不会去做Robotaxi。”

  在苏箐看来,Robotaxi是一个结果,而不应该是商业目标。这是个最难的问题,技术上需要扫掉所有的Corner Case;而在所有事都完美之前,一定有一个漫长的不完美的过程需要接管。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长,需要大量的车,几十万几百万辆车跑N年,直到数据告诉你可以了,你才可以。

  “最后达到Robotaxi的,是做乘用车的人,那个市场一定是我的,但不是现在。”

  话糙,但符合大致的业界判断。五年内Robotaxi都不太可能实现商业化;像滴滴程维曾表示,要做持续投入至少十年的准备。

  提到商业化落地时间,小马智行的言辞也是模糊的,什么不是一个0和1的关系啦,是有阶段性的啦,随着行业发展,会有更多的技术和产品的啦……楼天城和彭军在专访时提出一个观点,还是表达了态度:

  自动驾驶还是一个新的科技,完全可以有不同发展路径的尝试,而且没有对错之分,甚至没有好坏之别。新兴科技的发展不是线性的,严格来讲,发展路径只是做事情的一种思路,根本上是我们投入多少资源、关注去推动。

  有些变化一定是超出预期的。最初他们决定由Robotaxi切入,是考虑到财务上,比起普通消费者,自动驾驶技术先落地Robotaxi,成本管控上或许更容易。但是过去两年,私家车上对智能化的需求猛增、成本猛低,打开了一个应用的新局面。

  但是Robotaxi的一些优势是还在的。比如技术完成度上,私家车上无论搭载何种智能技术,以人机共驾为前提,出发点是驾驶员还是要对他的行为负责;而Robotaxi则是要让虚拟司机承担更多的任务和责任。

  虽然在眼下的法规、场景框架下,大家体验上差不了多少,不过小马指出,早期技术比较初级,容易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来,但越往后越需要看更大维度上的表现,更大的区域、更复杂的时段、更长的里程和更多的次数上,每家的处理能力还是能够看出差别的。

  今天的自动驾驶已经过了处理常规场景的阶段,而是要考量在极端情况下的能力和安全性。此外,车最终是要能够量产的,达到车规,实现没有任何失误。

  “自动驾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说招几个软件工程师或者AI专家就可以打造出来的。打造安全的技术,需要很多的数据积累、场景发展和软硬件结合。很多的主机厂都希望自己拥有这个能力,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

自动驾驶出租车 离实现还有多远?

  好像有些阴阳怪气,但是作为业界著名的路测刷子,小马有这个立场这么说。

  他们在中美五地开展运营,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也能训练出不同的能力。比如很多大雨天气是在广州测试的,因为广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天气是雨天;其中南沙区还不禁摩,摩托车各种上主干道,这些场景对于数据收集和技术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再比如北京有很多无保护路口,上海有很多窄路,北美则是高速。

  就像人的学习过程一样,在北上广开过车,再去其他地方适应时间就会短很多。小马以此增加系统的泛化能力,也好降低日后扩展开城的工作量。

  他们是仍旧在往规模化的方向奔跑。以这一代的自动驾驶车辆来说,基于雷克萨斯RX450h打造,是小马建立的首条L4自动驾驶规模化产线,在生产时间、成本、稳定性方面实现了优化。

自动驾驶出租车 离实现还有多远?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谋求更大的生存机会。在去年成立了卡车事业部,双线业务发展。乘用车上发展出来的虚拟司机的能力和技术,在商用车上是相通的,很多难点也是相同的,研发上可以形成反哺。

  其单件的投资回报率更高,落地可能性也更高。卡车的场景相对简单,大部分时间在高速上,并且尺寸更大,也就可以容纳下更大的算力、更好的视野、和更多的传感器。实际上早期不少创业公司,在遇到瓶颈之后都转向商用领域。

  不过小马表示,到目前还不能去评判哪个能更早实现商业化。

  “今天之所以大家对自动驾驶的需求没有那么旺盛,是因为现在自动驾驶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打磨。如果时间回到2004年,人们不会相信自己会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盯着一个手机屏幕。用户的需求永远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激发的,不能用今天的行为和想法来预测未来。”

  用一个烂俗的说辞:我们正处于Robotaxi的前夜。

  这个夜是真的会很长,但太阳也会照常升起。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点击关键字阅读相关文章: 文章来源:autocarweekly
阅读

评论

评论内容最少2字,最多200字
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