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熟悉汽车的人至少能说出二三十个品牌,如果还对“造车新势力”熟悉,那么嘣出五六十个品牌能够说的别人一愣一愣的。
但问起汽车零部件品牌,估计轮胎、机油等易耗品的品牌可以说出一些,那些为整车厂提供造车零部件,也就是车壳里面的各类部件的品牌,真能够说出来的估计也就五六家,最可能提到的几个名字就是博世、大陆等等。
实际上,汽车零部件厂的品牌数远比整车厂多的多,不过真正做到国际性巨头还真的不多。
如果我们将国际性零部件巨头的汽车业务做个梳理,可以发现它们几乎涵盖了一辆车需要的大多数零部件与系统。
也就是说,如果它们要造辆车,相信远比造车新势力更容易一些。因此,有人跟我提出一个疑问:
为什么它们不去造车呢?
1886年,25岁的罗伯特·博世先生创办公司时,就将公司定位为“精密机械及电气工程的工厂”。
1871年,大陆成立时,是生产各种软性橡胶制品、橡胶布以及马车和自行车的实心轮胎。
零部件企业的成长是和汽车工业发展一起壮大的。这一百多年来,汽车行业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它们的成长,这才有了现在的零部件巨头的地位。
需要指出的,每一次汽车技术创造性的变化与革新,背后都有许多零部件制造商的影子。从防抱死系统开始,到各类主被动安全系统,甚至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并非一家整车品牌就可以拿下那么多的技术研发,只不过在宣传的时候,你看不到背后那些技术支持者和拥有者。
记得早几年自主品牌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在介绍新车时,品牌工程师会介绍说我这款车用了哪几家著名零部件商提供的部件与系统,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这车上的零部件都是可靠的,有技术含量的。
这几年,随着自主品牌的发展,虽然与零部件商依然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但已经不会在车型介绍上再听到这些零部件品牌名字。转而是那些互联网平台的名字、音响品牌的名字、内饰材料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话语中。
也许我们被国内不断涌现的新汽车品牌所影响,觉得造车就是这么回事。但如果你去看最近十多年的国际汽车环境,不少我们曾经熟悉,或者听到过的品牌都已经退出市场。新兴的品牌中,说实话能够产生国际影响的,也就是特斯拉,更多的还是那十几家老品牌把持着世界市场。
所以,造车并非那么容易,至于国内这股造车热潮,我就不多说了,时间会证明一切。
曾经在某个论坛上,有个新品牌的老总在介绍其新车所拥有的技术时,不小心说漏了嘴,自主研发变成了技术外包。
也许这个才是实情。没有那些零部件公司的支持,一个新品牌如何能够走过别的品牌几十年的发展道路,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
为了站在技术前沿,零部件商本身就在不断收购、合并、重组、分拆,没空造车!
采埃孚ZF,我们最早知晓的就是它家的传动系统、底盘与悬架很出名。但是,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显然这些“传统”业务无法满足公司的发展需求。所以它收购了TRW,进入主被动安全技术领域。
去年,更和海拉战略合作,开展摄像头、雷达等技术的研发,要在自动驾驶领域上分一杯羹。而海拉在国内被熟悉的是车灯,实际上却早就涉及众多汽车技术领域,甚至还推出了机油产品。
提起运动座椅品牌,RECARO一定为人熟知。拥有该品牌的安道拓公司专注于汽车内饰的研发与设计,并为自动驾驶提供未来的座舱设计。它也是2016年从江森自控拆分出来,江森则把专注力集中在汽车电池业务上,现在新车型搭载的48V电池就是它家的新业务。
还有来自法国的法雷奥,我能告诉你的就是很多自主品牌上都有它的产品。而为了实现L3级别的自动驾驶,奥迪A8L车上的激光雷达就用了它家的技术产品。
零部件商只是不造自己品牌的车而已,因为我们所开的每一辆车,都有它们的身影。
此外,我们也不知道哪家品牌的股东方里面是否会有零部件品牌。如果你买了这个品牌的车,不也就相当于间接开了零部件品牌车了吗?
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么简单。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