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汽车文化 >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2020-02-14 19:11:34

      距离与戴姆勒的合资公司落地不到一个月,李书福的合纵连横之术再次将吉利汽车与沃尔沃送上了车市的头版头条。时隔近十年,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这两家早已同根的汽车公司终于跨出了最后一步——合并。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合并消息传出后,有人看好,有人看衰。而资本市场对此的反应则稍显平淡:2月11日,吉利汽车(00175)高开低走,以11%的涨幅开盘后,最终报收14.48港元,上涨5.69%;2月12日,吉利汽车(00175)以14.72港元,上涨1.66%收盘。

      外界对于二者合并甚至重组上市的揣测沸反盈天,而吉利汽车的股价却几乎依然稳如泰山。这其中,不仅有着客观因素的影响,更与吉利汽车上市15年来历经无数“风吹雨打”息息相关。

李书福的香港往事

      叶的离去,不仅仅是因为风的追求,也由于树的不挽留。纵观中国自主品牌几家最早扩张的车企,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北京汽车乃至广汽集团都选择了港股上市。这其中,不缺少香港市场的“追求”,也有着些许被沪深拒之门外的无奈。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2002年,在造车之路上狂飙突进数年的李书福遇到了所有民营车企都必将面对的问题。这一年,吉利生产的轿车还未拿到国家的“3C”认证,而李书福也早已没有了十年前说出“四个轮子两个沙发”的无知无畏。他明白,要想让吉利汽车的四个轮子跑得更远,上市融资已经是必然选择。

      李书福首先想到了在内地沪深股市借壳。在千禧年初的中国股票交易市场环境下,作为民企中一朵小浪花的吉利汽车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严苛的政策审核。于是,李书福便将目光转向了A股市场待价而沽的“壳”们。可惜的是,尽管真的找到了你情我愿的全柴动力(SH600218),但来自第三方的阻拦最终让这笔交易化为了泡影。

      在内地交易所屡屡碰壁后,李书福将目光转向了更加开放的香港。在这个亚洲金融中心,无数机会的橄榄枝都在迫不及待地伸向有准备的人。而吉利汽车抓住的,就是一个敞开怀抱的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供的“壳”。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2002年初,几名香港商人组建了PGHL控股公司,并以此公司通过增资的方式控股了上市公司南华资讯,经过一番资本运作后,南华资讯改名为国润控股,成为了吉利汽车上市的最佳选择。

      2005年5月,经过为期三年的整合,吉利汽车向外界正式发布消息称,已成功实现在香港股市的整体上市。而官方公告也大方宣布,此次上市的主要目的是为吉利汽车提供融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在“外行”李书福的一番资本运作下,吉利汽车以每股0.09港元的价格收购了彼时市值0.45港元的国润控股大部分股权,这成为了李书福给香港所留下的第一抹深刻印象——一个外表憨厚,却极其熟悉金融资本运作规则的“聪明人”。

      在港股上市之后,李书福也面临着堆砌如山的功课要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促使吉利汽车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系。在某种程度上,香港股市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更加复杂,所接受的风险评估也要更加不留情面。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而在吉利汽车正式进入香港市场之后,为了盘活这一方聚宝盆,李书福也开始了在香港的频繁“刷脸”。2005年,一部斥资6000万元,汇集刘松仁、佘诗曼等六生六旦并取名为《岁月风云》的60集大型TVB港剧正式投拍,它所讲述的故事,正是以中国民营汽车业为背景的商业发展史,而男主角华文鸿,正是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为原型。

      这部众星云集,斥资巨大的电视剧,让整个香港对李书福与吉利汽车这两个陌生姓名的了解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而与之相匹配的,则是获得港股资金注入后的李书福愈发“狂野”的扩张计划。

      一边在国内斥资数十亿打造研究院与湘潭、兰州生产基地,一边马不停蹄地打卡法兰克福等各大国际车展,2005年过去后,吉利汽车正式从一家深藏于大陆襁褓中的民营资本中蜕变,摇身变成了香港商业题材剧中的主角,也变成了那个在国际金融港中初次踮起脚尖,眺望世界市场的汽车企业。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站在2020年初的时间节点,回首这一段香港往事,不知李书福是否会生出些许感慨。如今,吉利汽车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四处寻求上市机会的“愣头青”,收购沃尔沃、入股戴姆勒的李书福也早已不是那个需要靠电视剧来“刷脸”的香港新人。然而,正如那些年所有在贫瘠中努力生长的自主品牌一样,在维多利亚港湾的这段往事也给这些曾经选择港股上市的巨擘们刻下了独一无二的烙印。

市值“保卫战”

      尽管吉利汽车在获得上市融资后的动作愈发张扬,但李书福的大刀阔斧却并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香港上市后的四年里,吉利汽车的市值一直在不温不火地缓慢爬升,直到2009年,吉利汽车的股价才正式突破1港元大关。

      而2009年,也正是李书福真正开启了海外“买买买”之路的第一年。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2009年3月,在中澳两国政府官员、外交大使的见证下,吉利正式收购了全球第二大汽车变速器公司DSI。在当天的签字仪式上,李书福显得尤为兴奋,并为这个吉利集团的新成员制定了宏大的愿景:DSI的6AT变速器在满足吉利自身的同时,供应给国内其他自主车企,进而共同做大国内的自动变速器产业。

      紧接着,在仅仅一年之后的2010年3月,李书福运筹三年,终于抱得沃尔沃归,这桩交易彻底改变了外界对于吉利汽车的印象,而李书福扩张海外版图的“野心”与行动也终于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在这些刮目相看的人中,当然也包括远在香港的券商与投资者们。2009年到2010年的这一段时间内,吉利汽车的股价不仅成功突破了1港元的分界线,更在收购沃尔沃之后一度爬升至4.64港元的高位。

      市场给予的明确反应让李书福明白,在传统汽车制造业这一并不被投资者们所青睐的领域中,唯有抓住技术领域的趋势创新,抓住更加高端的品牌赋能,才是拉升股价,玩透资本市场这场“市值游戏”的关键。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而在李书福亲自学到这一课的2010年下半年,埃隆·马斯克才刚刚带着他的特斯拉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敲响上市的钟声。

      李书福与马斯克,几乎可以用毫无交集来形容。对于特斯拉本身,一向敢言的李书福也只在2014年的一次访谈中点过一次炮:“特斯拉现在很成功,但是将来未必会一直成功。”隔天,标题为“李书福看不起马斯克”的各路新闻便纷纷涌现,令哭笑不得的李书福不得不赶紧澄清:“我没有说特斯拉不会成功,大家千万不要曲解我的意思!”

      尽管2014年的李书福对特斯拉的发展模式并没有表现出十分的欣赏,但从吉利汽车这些年的收购中,依旧不难看出李书福与马斯克在某一方面的共性,那就是对汽车产业内高端技术与创新趋势的探寻。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于是,在经历了又一轮草蛇灰线的紧密布局后,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这短短一年时间中,吉利汽车迎来了又一轮收购的爆发期。不仅接连收购了英国跑车品牌莲花路特斯、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以及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在大刀阔斧买入的同时,吉利汽车与沃尔沃的首个合资高端品牌领克汽车也宣布正式成立。

      市场再一次印证了李书福7年前收购沃尔沃时所得到的经验。几轮收购下来,吉利汽车港股价格一路飙升,甚至一度冲上了逼近29港元的最高点。这在传统汽车企业股中已然是一个不亚于特斯拉的爆发期。

转型难题新解

      回顾李书福的购买清单,不难发现的是,这位在二十年前放言“汽车就是两个沙发加四个轮子”的金句大佬,在为吉利充盈羽翼这件事上却显得尤其挑剔,他所瞄准的,无一不是具有高端技术、高端品牌乃至高端概念的企业。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然而,尽管吉利汽车屡屡收购高端品牌与创新技术来为自身充电,但在精明的资本市场上,这层通过收购所产生的做多效应并不能像特斯拉本身那样引起巨额资本的追逐,反而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吉利在以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9.69%的股份后,戴姆勒的股价在这一年中下跌了近一半,这也在侧面影响了吉利汽车的股价。

      身处于中国市场这一大环境内,吉利与特斯拉不同的客户定位和发展方向都注定了它很难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仅凭产品的创新来扭转企业定位,使得吉利汽车的股价能像特斯拉那样“任性”。

      对于真正能够引领行业的领导者来说,这些客观存在的困境都有着解决之道。正如数十年前马云在主营淘宝电商的同时,将配套的物流、金融支付同样列入了发展规划一样,对于汽车厂商而言,实现公司的转型也需要从“老本行”以外的配套生态入手。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因此,早在五年前,李书福就为吉利转型出行公司埋下了一枚种子。2015年,吉利正式以曹操专车入局共享出行领域,经过五年发展,如今的曹操出行已经成为了《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排名第224位的一名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而在曹操之外,李书福的共享出行蓝图也正在不断吸收着新的养分,2018年,吉利与戴姆勒签约打造高端专车出行公司;2019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简称“吉利控股”)再次领投了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目标直指地面以外的超前出行方式。

李书福的“市值保卫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更高层。也许仅从市值的角度来看,李书福的这场“保卫战”在几经起伏中打得有些艰难,但在市值之外,吉利上市的这15年中的每一次并购、扩张与成长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一家中国品牌的成长。

      180个月的日K线起落背后,深化的不仅仅是吉利汽车的“股龄”,更多的是李书福对于财富、资本与品牌塑造的感悟。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看到吉利的市值超过特斯拉,或者特斯拉的销量超过吉利,更有可能的是,我们会看到市值千亿的马斯克与销量百万的李书福之间的牵手合作。

      无论哪一种可能,都值得期待。

点击关键字阅读相关文章: 文章来源: 汽车头条
阅读

评论

评论内容最少2字,最多200字
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