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及沃尔沃在昨天表示,他们正在慎重考虑两者合并重组的相关事宜。
重组后的公司将保证沃尔沃、吉利、领克和沃尔沃的电动品牌Polestar(极星)各自的独立性,并且期望在成本削减以及技术协同开发上更进一步,能够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折的关键时刻成为潮流的引领者,最终成为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重组后的“新”公司可能于中国香港和瑞典斯德哥尔摩两地上市。目前,双方正准备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为各自的董事会提供相应提案,但是具体细则仍有待进一步披露。
回望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到如今已是汽车史上为人称道的著名案例之一。通过收购,吉利与沃尔沃双方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换,在多个方面展开了密切合作。
两者合作研发了CMA模块化平台架构,还联合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和领克汽车合资公司。对吉利来说,他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技术的持续输入,为他们日后谋求更高的发展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而对于沃尔沃来讲,他们通过吉利的关系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市场为基础谋求世界范围内的复兴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仅以2019年为例,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约为70.5万辆,同比增长9.8%。这也是沃尔沃汽车成立93年以来,年度全球销量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其中,在中国市场年销量为16.1万辆,同比增长18.2%。
如今,两者准备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以把握新的机遇和面对诸多挑战。
目前吉利集团市值在160亿美金左右,而沃尔沃保守估值在160亿到200亿美金之间,两者的重组会诞生一个出货量堪比宝马,市值约300亿美金的大集团。
这个市值基本与福特公司相当,并可能超越上汽集团,成为市值最高的中国汽车集团。
并且,由于吉利和沃尔沃之间的良好互补,重组后的公司可能会成为中国第一家世界性的汽车企业,而吉利本身也将借此机会稳固自己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同时为进军海外市场埋下伏笔。重组对双方来讲,都是一针强心剂。
吉利与沃尔沃重组合并之后的上市,将持续优化两者的现金流情况。在双方不分你我之后,这笔由融资带来的现金将得到更妥善高效的利用。这将使得双方的财务状况进一步优化,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汽车产业处于结构性转型的关键阶段,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明显,但传统内燃机汽车仍是市场主流不可偏废。
在多重的研发压力下,如何协调自己内部的研发侧重?如何在与其余车企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对于吉利和沃尔沃来讲,高效协作是支撑自身转型的不二法门。
沃尔沃面对的是来自于世界最顶尖车企的竞争。在豪华市场,技术争锋中一旦掉队就是万劫不复。
沃尔沃作为刚完成复兴的豪华品牌,在资金积累方面肯定无法与老牌车企媲美。然而技术不等人,只有持续高效研发才能取得突破,而这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
此时此刻,选择投入,未来市场会用相应的份额来回馈付出的企业。与背靠着中国市场、本身也在蓬勃发展的吉利重组上市,可能会比独立IPO获得更多资金来完成自我的技术革新,同时也稳固了中国市场,百利而无一害。
但与此同时,汽车市场还有一种逆合作的寡头垄断的趋势。大众丰田雷诺日产,在家用车领域所向披靡。BBA为首的一线豪华品牌的地位根深蒂固。汽车市场由这些在各个领域的“寡头”统治,各个企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一场洗牌在所难免。
还有一些企业选择了“独善其身”。他们准备“一条大道通罗马”,只在自己看好的领域发力。
这方面的代表就是特斯拉,他们没有老牌车企的诸多顾虑,一门心思在电动化道路上前行。但可别误会,他们是资本的宠儿,已经不能当成传统的汽车企业看待。
当金融当互联网涌入造车行业,现金已经不能称之为问题。但是,热钱来得快走得也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耳目一新的成果。是这些企业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还有部分企业,他们干脆选择和有一定成果的所谓造车新势力合作。是雪中送炭,还是浅尝辄止?这一切都尚不明朗。
此前,资本市场对吉利与沃尔沃的“婚姻”给出过预测,多数意见认为吉利或将出售沃尔沃另觅新欢,或者让沃尔沃独立上市融资。
而总是出人意表的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选择了第三条路:吉利与沃尔沃再次结婚。
通过这样的举措,吉利一方面在强势企业“独”行其道的行业里,再次向世界声明了这家中国企业“融”的发展思路,再次明确了李书福式的合作并购风格。
数字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非常简单,很多国际大企业都向我们展示过很多或让人赞叹,或让人唏嘘的案例。
而伙伴利益最大化,融合利益最大化,单个并购案例的共生共赢共同跨越式发展带来的企业亲和度价值最大化,这些或许会帮助吉利和沃尔沃,在必然高度融合的汽车行业,获得最大的体系优势。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