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在春节的热映,掀起了全国人民对科技未来的畅销。
相较于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中国电影工业之路与好莱坞相比无疑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然而,在自动驾驶领域,这种技术差异却远比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要小得多。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中美两国,究竟谁更有希望率先实现自动驾驶?
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讨。
如今,自动驾驶技术已然成为了汽车行业炙手可热的“网红”,各国各企业都在积极研发,以求早日步入无人驾驶时代。
去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通行,这座横跨大洋之上,让天堑变通途的桥,被誉为新世纪第七大奇迹。但更加令国人兴奋的,是百辆比亚迪在港珠澳大桥上无人驾驶,证明了我国无人驾驶技术腾飞和高度。
在今年的CES上,百度的Apollo3.5也在拉斯维加斯赢得掌声与赞叹。
而地球的另一边,美国硅谷自互联网时代以来一直充当着“科技领先”的代名词,自动驾驶领域自然也不甘落后。苹果、谷歌、Torc等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都在为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先行者纷纷发力。
中国在无人驾驶汽车的开发方面要比国外稍晚,但后生可畏。有人预言,尽管中国在百年汽车工艺进程中落后于欧美日韩,却有望在无人驾驶这一波新兴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
那么,倘若中美两国对比,谁更有希望率先实现无人驾驶呢?
主要面临的问题中国:基础设施;美国:统一政策
中美的政策与环境不同,导致两国推进自动驾驶落地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从中国的社会环境来讲,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基础设施排行榜中,中国排64位,16%的道路是土路,基础设施依旧是中国的难题。
=
另外减少道路测绘的限制也是推进无人驾驶落地的最后一环,政府目前规定公共地图精度不能超过50米,会影响高精度地图的绘制。
手动驾驶时,或许对地图精度的要求可以稍微放低,但一旦步入自动驾驶时代,导航系统的重要性将会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并且路面环境复杂,车流密度大,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交织,对规则遵守度低,使路况更复杂,因而需要更复杂的算法模型来应对。
除此之外,政府尚未出台开放路测的相关法规,都是中国自动驾驶面前的拦路虎。
反观美国,最大的挑战在于解决50个州政府各自为战需要制定超越地理界限的统一指南。谁监管、如何监管、法律责任、隐私数据收集等问题也亟待政府提供解决方案。
以现有条件来看,由于美国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车流密度和交通压力小,道路行驶条件好,方便测试和推广,会比中国拥有更多的优势推进自动驾驶的条件。
两地市场优势中国:潜力巨大;美国:热情不高
由于人口、城市分布形态的不同,中美对自动驾驶的需求和消费潜力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基于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消费能力不断升级,尤其是对新兴事物具备高接受度的00后、90后成为购车主力,中国无人驾驶后期增速会快于美国。
快递用车和运输卡车将是共享用车之外另一个可能较快采用无人驾驶汽车的领域。中国高度发达的电子商务和物流为这一应用领域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调查机构J.D. Power关于“中国消费者自动驾驶倾向调查”显示,有10%和68%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完全会信任”以及“可能会信任”全自动驾驶技术,只有4%的消费者“完全不信任”全自动驾驶技术。
而J.D. Power在美国的类似研究显示,35%的美国民众“完全不相信”全自动驾驶技术,且有超过1/4的美国民众认为自动驾驶技术没有任何好处。
从民众的热情和期待度来看,中国自动驾驶的消费潜力远远大于美国,这同样是推动研发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发展路径的不同中国:积极合作;美国:自力更生
中美两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路径的差异性,在百度和谷歌两家企业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谷歌在做自动驾驶时,更倾向于自力更生,尽可能地控制产业链的绝大部分。谷歌不仅推出自主运营的共享无人车服务,而且还自主研发全套传感系统。
这样做是谷歌实力的体现,也扩大了谷歌的利润点。但这样做对谷歌合作空间的限制也是毋庸置疑的,吃独食难免会遭受传统强势车企的不满。
百度则选择把精力集中于自动驾驶软件的开发,并致力于生态链的构建,以求互惠双赢。
百度努力在AI、自动驾驶技术和高精地图等擅长的领域巩固自身优势;芯片、传感系统、视觉系统等则通过平台整合合作伙伴的能力,为车企铺路。
如果说谷歌是用合作伙伴的车辆平台造自己的车,那么百度则是用技术和解决方案帮合作伙伴造车。
谷歌希望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苹果,百度的Apollo则在打造一种开放的生态系统,也为自己吸引了更多的合作伙伴。
中国在发展自动驾驶时,也更注重寻求国际合作,在这一点上,中国自动驾驶技术会更具优势。
中美无人驾驶技术的确存在差距。美国基于其政策推动具有很深的技术积淀,领先于中国,但并不存在代差。中国依托互联网大潮,仍有加速追赶的机会。
在中国的努力追赶和执着研发下,早于美国率先实现自动驾驶的落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