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汽车行业的人来说,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是2022年汽车市场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在经历了疫情冲击、芯片短缺、安全事故频发等各种不利因素之后,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依然在1-11月份创下了58.3%的增幅。但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不少“老大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芯片问题。
芯片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堪比动力电池。与此同时,芯片又是中国高科技产业最明显的短板之一。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国产新能源厂商该怎么解决芯片短缺问题呢?
情况不容乐观
众所周知,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在技术实力上远远超过国产传统厂商,曾经困扰国产燃油车的发动机、底盘、变速箱等问题被一扫而空,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供应上,国产新能源厂商均不存在问题。
但芯片不一样,与智能手机厂商一样,“缺芯”同样也是国产汽车厂商的难题。目前虽然车规级芯片的短缺状况有所缓解,但危机却并未解除。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会缺芯,首先是因为它们对车规级芯片的需求大幅增加,远远超过同价位的燃油车。
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区别于燃油车的重要标志,在智能化风潮的影响下,汽车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飞速发展,车载系统产生的数据、感知能力、运算能力都大幅提升,这些都需要用到大量的芯片。
以MCU功能芯片为例,传统的燃油车平均每款车搭载大约70个ECU芯片,但智能化汽车却需要搭载300个左右。
与此同时,这些芯片往往采用32位主流工艺,进一步加剧了稀缺程度,这给新能源汽车厂商带来了巨大挑战。
根据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027年,汽车半导体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目前掌握市场主导权的基本都是外资厂商。
以消费者比较熟悉的功率半导体(IGBT)为例,2021年功率半导体市场排名前三的是英飞凌、安森美和意法半导体,排名前10的厂商中只有安世半导体一家中国公司,而且这家公司还是国内的闻泰科技从英国收购而来。
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不到10%,国产化率更是只有5%,对国外芯片的依赖甚至比智能手机行业还严重。
除此之外,车规级芯片除了要保证运算能力之外,还要兼顾可靠性和安全性能,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研发车规级芯片的成本。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普通的新能源厂商很少有能力能够独立研发车规级芯片。
车规级芯片有自己的特色
很明显,车规级芯片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命门之一,中国厂商好不容易解决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问题,但在芯片领域却又面对被外资厂商卡脖子的窘境。但车规级芯片有它自己的特色,危机之中也是有转机的。
到目前为止,国内车规级芯片自给率最高的厂商是比亚迪,基本能够满足自身需求。
得益于持续多年的垂直整合模式,比亚迪掌握了大量与车载半导体有关的核心技术,在关键的功率半导体(IGBT)领域,比亚迪甚至连续三年拿下了全球第二、国内第一的成绩。
同时,其它国产厂商也已经开始了在车载芯片领域的布局,赛腾微、复旦微、华大半导体、芯海科技等厂商已经推出了数十款成熟的车载芯片,并且进入了上汽、吉利、奇瑞、蔚来等厂商的供应链。
与智能手机厂商相比,国产新能源厂商显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有华为的前车之鉴,各行业对芯片的重要性都有统一认识,它们会采取各种办法提升芯片方面的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国产新能源厂商还面临另外一个重大风险。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国产厂商推出车规级芯片,是因为目前主流的车规级芯片采用的多为28nm及其以上的成熟工艺,这些制程工艺不在美国的制裁范围之内。
因此国产新能源厂商实际上是在与自己赛跑,它们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但这个空间正在迅速缩减。能否用更快的速度掌握车规级芯片的核心技术,决定了它们未来能够在市场上安全生存。
一颗单价几十块钱的芯片如果出现短缺,就有可能导致一款几十万元的智能汽车延迟甚至停止上市。这也意味着国产汽车厂商最终一定会进入14nm以上更高级别的芯片领域。
不少人将汽车市场的全面新能源化称作百年变局,国产汽车厂商经过多年刻苦努力,终于掌握了市场主导权,而芯片也将会如此。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