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尽快发展经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和汽车是排名前二的最重要产业。
除了少部分一、二线城市之外,国内绝大部分的省市都已经出现了房地产过剩。因此,借助于智能电动车的战略契机,大力发展汽车行业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上海上一轮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特斯拉、上汽以及一大批与之配套的零部件公司率先复工复产,实现闭环生产。无论是从GDP,还是从就业角度,汽车都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那么我国汽车行业能够在哪些方面进行发展与突破呢?
燃料电池
和纯电动技术相比,燃料电池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接近汽柴油的能量密度以及较短的补能时间,都让燃料电池始终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燃料电池技术最大的两个问题在于成本较高以及加氢站的建设方面,而正是这两个几乎无解的困扰,让燃料电池短时间内难以普及到乘用车领域。
在商用车领域,尤其是在干线物流重卡领域,燃料电池相比纯电动有着难以取代的优势,因此全球燃料电池技术被不少商用车车企所推崇。
燃料电池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加氢内燃机。采用这种技术路线,可以最大程度借鉴传统内燃机的设计,因此在成本方面比较有竞争力。
但加氢内燃机和传统内燃机一样,面临着发动机效率较低的问题,其40%左右的热效率也成为阻碍这个技术路线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未来,降低燃料电池的成本,并解决加氢站的盈利问题,将能够加速燃料电池的推广。至于加氢内燃机,也是发动机或者商用车企业不能忽略的一个技术方向。毕竟成本方面的优势,是加氢内燃机最大的利器。
电池技术
燃料电池技术虽然有着其优势,但是短时间来看在乘用车领域全面部署还面临各种困难。这种情况下,不断去优化电池技术成为整车和电池企业努力的方向。优化电池主要有两个方向:
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更高的能量密度,不仅意味着电池包需要在结构方面做出调整,通过CTP甚至CTC的方法在相对固定的体积内布置更多的电芯;同时也需要对电芯进行优化,增加理论能量密度的上限,降低成本。
今年的俄乌冲突让电池所需的稀有金属的价格大幅上涨,电动车终端售价多次上调。
对于电动车来说,其最大的对手从来不是其他品牌的电动车,而是体量规模更大的燃油车。只要能够比燃油车性价比更高,那就有足够的舞台留给电动车。
其实在优化电芯技术的同时,换电/超充两种补能方式也需要值得关注。
换电的最大障碍在于商业模式能否获得盈利,毕竟大规模部署换电站会带来比较大的资本支出;而支持换电的电池租赁业务,也会让相关企业沉淀大量的资金在电池上。
如果不能扩大规模效应,那换电业务短时间内难以取得可持续发展。至于超充,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方面是电池的冷却性能,另外一方面则是当地电网的负荷能支持多少台汽车可以同时进行超充。
驾驶辅助技术
对于驾乘人员来说,驾驶辅助技术能够提醒驾驶员潜在的事故,并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接管来避免潜在的交通事故或者降低那些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带来的伤害。
在L4级别自动驾驶短期内难以在乘用车领域全面部署的当下,驾驶辅助系统已经逐渐成为全新车型的标配。
在解决了芯片算力、激光雷达搭载等问题之后,理论上来说,未来只需要通过对软件的持续迭代升级就可以让相关车型达到L4级别自动驾驶的能力。
谁的软件能够率先实现对更多场景的覆盖,谁的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就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部署驾驶辅助,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成本。成本过高,必然会压抑一部分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了激光雷达从机械旋转式变为了固态激光雷达,行泊一体取代了原来独立的高速行车和低速泊车两套系统。
这些都很好地控制了成本,为驾驶辅助系统的部署以及后期升级为高等级自动驾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技术能力提升和成本降低方面,驾驶辅助/自动驾驶还是有不小的空间可以来提升的。
芯片
车载芯片,撇开功率半导体不谈,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自动驾驶相关的高制程芯片和制程相对较低的MCU芯片。
在高制程芯片,国内包括百度、华为、阿里等大厂以及地平线、寒武纪等独角兽企业,在相关芯片设计方面都已经有所突破,但高制程芯片的最大难题一直在于加工制造。
目前全球范围内,高制程芯片加工所必须的光刻机一直被荷兰的ASML公司所控制,相关的加工工艺则被台积电和三星所掌握。
所以对于国内芯片企业来说,如果不能解决高制程芯片生产的难题,之前美国对华为的极限施压用在国内任何一家公司身上,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在MCU领域,其通常是制程在14nm、28nm甚至56nm的芯片,在这些芯片的加工上,国内不少企业都已经有所掌握。
但全球的MCU被少数几家汽车芯片巨头把持的最大原因在于车载芯片对算力要求不高,却需要满足车规级的要求。一个芯片需要在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在发动机舱或者底盘这种非常苛刻的环境内稳定可靠的工作。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拥有非常多的机会。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资本层面,亦或是技术储备方面,都为各方面的力量投资其中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只要能够在上述这些领域持续投入,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智能电动车不仅可以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去攫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也可以有机会完成对那些欧洲大陆老牌汽车品牌的反超。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