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下半年国内车市突然哑火之后,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告别了往日动辄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为我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存量时代下,品牌力和硬核技术能力成为左右消费者购车的最大原因。在这个满是红海的市场中,尤其是在电动车时代,如何找到生存之道,是摆在每个品牌面前的一道新难题。2022年,谁能够更上一层楼,谁又会被边缘化?
新势力迎来分化
2021年,特斯拉整体销量表现可谓是一马当先,在年销量上已经迫近100万台。国内的“蔚小理”年销量则纷纷超过9万台,从体系能力上已经达到了年交付10万台的能力。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高起,让这些车企在市值上将传统车企远远甩开。
随着2022年特斯拉在柏林以及德州工厂的投产,其产能不足问题将得到极大地缓解,这也就意味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将能够更多支持国内市场的需求。考虑到特斯拉当前超过30%的毛利率,一旦特斯拉再祭出价格战武器,想必其销量还将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至于“蔚小理”,2022年也都有不少重磅车型亮相。无论是蔚来ET5,还是小鹏G9,以及理想的另外一款全尺寸增程式SUV,都将会助力三个品牌在终端销量上更上一层楼。
尤其是蔚来ET5,其锋芒直指特斯拉Model 3以及宝马3系两款分别在电动车和燃油车市场的领军轿车车型,一旦能够得到消费者认同,必然能够给蔚来销量带来数量级上的提升。
对哪吒、威马、零跑,甚至还有爱驰、天际以及其他造车新势力来说,2022是最后的机会。如果不能做大做强,尽快达到年销10万台的体量和规模,就意味着其将被市场边缘化,也会被投资人所抛弃。留给这些新势力品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传统车企寻求自己的舞台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无论是BBA等豪华品牌,还是大众、丰田等车企巨头,抑或是吉利、长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2021年在电动车的销量上都难言及格。
大众倾其所有资源,依靠5款ID.系列车型,在月度销量上勉强和“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持平。其中,“蔚小理”还面临着不小的芯片供应不足的问题,大众则是将集团所有可以调用的芯片优先用来支持ID.系列电动车。
事实证明,年轻消费者已经没有了所谓神车的崇拜,在电动车方面,互联网出身的“蔚小理”更加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所以说,传统车企如果不能将消费者的这个认识扭转过来,2022年,它们依然会是新势力的跟跑者。
2021年,自主品牌纷纷推出了高端电动车子品牌,赢得不小的关注。诸如,吉利极氪001已经开始交付,但是这款曾经被认为在产品力上完全吊打Model 3的车型,首月交付量为3000+,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未来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绩目前并不好说。
此外,长安阿维塔、长城沙龙智行、上汽智己、比亚迪的高端品牌等,都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波由自主品牌发起的电动车品牌向上,最终效果如何,在2022年基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至于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即便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会继续下滑,但是国内消费者已经逐渐认识到电动车在驾驶乐趣、智能网联体验以及更低的使用保养成本方面的优势,同时考虑到购买力更强的一二线城市不少都有限行限牌的政策,因此,燃油车在整体车市的占比会进一步下滑。
对于主机厂来说,尤其是之前车型矩阵较为完整,且体量较大的外资/自主品牌来说,精简燃油车阵容是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
芯片紧平衡恐将持续
对于绝大多数车企来说,芯片供应紧平衡在2022年还将持续,这将成为影响车企交付的最大黑天鹅因素。谁能够更好地对供应链进行把控,最大程度确保自己的芯片供应,谁就能更快以及更多地向消费者交付整车。
除了向海外芯片供应商寻求芯片供货以外,国内主机厂也需要考虑部分国内的芯片企业。毕竟整车所用的芯片,除了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外,大部分都是低制程的芯片就可以满足要求。
当前,随着车辆智能网联程度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整车对芯片的需求也相应在持续提高。因此,要想真正解决汽车的缺芯问题,除了不断推动芯片供应商增加产能之外,也需要主机厂作出改变。
当下,车上所使用的芯片多是低制程芯片,且往往一个芯片负责一个零部件,因此这其中也有算力浪费的原因。所以对于主机厂来说,可以通过使用一个高制程芯片,负责更多的零部件,来充分挖掘每一颗芯片的算力,才是将来破解芯片荒的最好的方法。
不过,有能力打造全新电气架构的主机厂屈指可数,更多相对弱势的主机厂其实没有资源也没有动力在消费者看不见的电气架构上投入重金。
汽车,是一个资本、人力以及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即便是在智能电动车时代,技术迭代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但是要在短时间里实现弯道超车还是比较难的。所以说,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2021年的情况还会得到延续。
但是,每个主机厂在每个项目中所做的努力和积累,也都会慢慢在终端产品上发挥效应,因此谁也来不得半点的懈怠。毕竟一步一步的落后,必然会让企业逐渐被边缘化,一旦形成了代差,想要再追回来就难了。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