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已接近尾声。作为《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它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会议期间一项关于汽车业减排协议的签署,瞬间引爆了舆论,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来自全球的6家车企立下承诺:在2040年前淘汰传统化石燃料汽车,并从2040年开始只销售零排放的新能源车型。这一略显“激进”的承诺比《巴黎协定》设定的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整整提前了10年,展现了这些企业碳减排的“勃勃雄心”。
2040年成“底线”
国际能源署的相关数据显示,包括汽车、卡车、轮船、公交和飞机等在内的交通出行领域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4。而在这1/4中,汽车的碳排放量又占了大头。汽车业的脱碳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在大会期间,英国代表提出了一项协议:2040年前在全球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动力汽车,并力争于2035年前在“全球主要市场”率先实现零排放。同时,各级政府应加速推动政策制定和投资落地,以支持电动汽车的销售。在这项协议中,2040年成为了净零排放的“底线”,而2035才是更具挑战的目标。
这一协议提出后,立刻得到了一些车企的积极响应,并有6家车企签署了这项承诺,他们分别是:沃尔沃、福特、通用汽车、梅赛德斯-奔驰、捷豹路虎和比亚迪。如果以2019年的销量为参考,这些签署承诺的车企的当年销量之和,约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4。
“这一协议受到气候倡导者们的欢迎,这是内燃机时代即将终结的明显信号。”《纽约时报》在报道中称。
除了车企外,还有超过30个国家或城市也签署了这项承诺,其中包括英国、加拿大、印度、荷兰、挪威、波兰和瑞典等。
比亚迪成中国“独苗”
值得注意的是,在6家签署协议的车企中,一家中国车企的名字赫然在列,它就是国人所熟知的比亚迪。比亚迪也成为了做出该承诺的唯一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
记者从比亚迪了解到,实际上,为了加速电动车的推广,比亚迪在这次大会上共签署了3项协议,而人们关注度最高的终结燃油车“敢死队”仅仅是其中一项。
另外两项协议分别是:在2030年前实现30%的中型和重型汽车的零排放,在2040年前达到100%;加快建立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包括鼓励私人投资、向社会开放共享自身充电网络等。
在会议上,比亚迪欧洲区董事总经理何一鹏(Isbrand Ho)参与了圆桌讨论,并就零排放交通的实现分享了自己的专业观点。同时,在大会期间,比亚迪与英国巴士制造商亚历山大·丹尼斯(ADL)合作生产的纯电动双层大巴Enviro400EV,也为各国首脑和与会贵宾提供会场的接驳服务,展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形象。
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刚刚发布的数据,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1.7万辆,同比增长达138.1.0%。其中,比亚迪以80373辆的成绩稳居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将第二名特斯拉(54391辆)和第三名上汽通用五菱(42133辆)远远甩在了身后,展现出了前瞻布局下的爆发之势。
车企意见分化,挑战依旧严峻
“汽车制造商在气候承诺上出现了明显的意见分歧。”路透社评论称,“这突显了向零排放转变的挑战。”
除了6家签署承诺的车企外,其它体量更加巨大的跨国车企则仍持观望态度。其中,包括大众汽车集团、丰田汽车、Stellantis、宝马、现代汽车、本田汽车、日产汽车等均未签署这项承诺,这也让外界略感失望。此外,主要经济体中的美国、德国也未参与。
德国环保组织“绿色和平”(Greenpeace Germany)执行董事马丁·凯泽(Martin Kaiser)表示,主要经济体和主流车企的缺席“令人倍感担忧”。他说:“为了逐步停止使用化石燃料,我们必须要切断依赖。这意味着刻不容缓地从内燃机汽车转向电动汽车,并建立清洁的公共交通网络。”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汽车制造商之所以对这一承诺持谨慎态度,是因为这会使他们承担巨大的技术转型代价,同时政府也没有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保障。也有声音认为,这一协议更像是一种联盟内部的约定,并不具备强制的法律约束力,因此部分车企响应不太积极。
点击关键字阅读相关文章: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