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动车来说,续航里程焦虑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如今随着特斯拉收购以7600万美元收购德国无线充电系统初创企业Wiferion,意味着特斯拉开始把目标转向了无线充电这个新的领域。
作为一家无线初创企业,Wiferion之前一直深耕开发和供应工业设备、卡车和叉车的无线充电系统。在电动汽车领域,Wiferion曾对外宣称,“效率可以达到93%,如果将车辆放置在充电器上,最多可以覆盖40毫米的允许误差。”
什么是电动车无线充电?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很早就已经研发成功,但是在商业化进程上一直相对比较慢。
目前在电动汽车领域使用比较多的是电磁感应式和磁场共振式两种无线充电的方式。前者需要分别在汽车底盘和地面安装供电线圈,通过电磁感应的原理对车辆进行充电;后者也需要有发射面板和车载接收面板,通过共振效应来对电动车上的电池进行充电。
从充电方式来看,主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无线充电方式。顾名思义,前者是车辆处在静止状态进行充电;后者则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进行充电,是未来无线充电的主要发展方向。采用这种动态无线充电的模式,电动车就需要搭载更多的电池,可以一边行驶一边充电。
但是这种模式意味着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更新,背后牵扯的投资数额比较惊人。但是在海外市场,已经有不少国家在进行了相关探索和测试。
2019年,瑞典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条永久性电气化高速公路,长20公里,采用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预计将于2025年建成。
在这条公路上,电动汽车和电动卡车能够在行驶的过程中充电,确保车辆不会因为两个充电站间隔过长而出现续航里程不够的情况。尤其是在高速公路行驶的工况下,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可能掉得更快。
但瑞典的野心还不止于此,有数据披露,预计到2030年,瑞典约90%公路和城市道路都将覆盖无线充电设施。
瑞典之外,法国也在无线充电方面有所作为。
不久前,就在2023年7月15日,法国媒体报道,在法国巴黎附近的A10高速公路附近将铺设一段2公里长的动态无线充电道路,同时在道路中间设置一个静态无线充电站。
到2035年,法国计划建造高达9000公里的无线充电道路。一旦相关目标可以实现,电动车续航里程的焦虑将被大幅降低。
无线充电的阻力在哪里?
无线充电虽然技术上比较成熟,但是在商业化落地上却面临非常多的挑战:
成本高昂。推动无线充电技术落地的最大难题就是成本。有数据显示,无线充电公路的每公里造价高达900万元,大规模铺设无线充电系统不仅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在后期也需要投入高额的维护成本。
充电功率低。与大功率充电桩相比,无线充电的功率较低,目前国内技术最大还不超过60kW/h,而且在传输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能量损失。
标准不统一。目前全球范围内无线充电的标准还没有统一。较高的前期的成本投入意味着后期需要有大量的用户来使用,否则规模效应无法显现。这就需要政府牵头,来协调各家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统一各种接口和参数,以最大程度提升规模效应。
但是无线充电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由于不需要插拔充电枪,因此在充电便利性上提升明显,且降低了触电风险。而更为关键的是,如果部署动态无线充电模式,就能够大幅降低电动车携带电池的电量,降低整车成本,并且彻底解决用户的续航里程焦虑。
对于电动车的发展来说,动态无线充电一旦在未来能够解决成本和充电功率的问题,将掀起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帮助电动车彻底解决里程不足以及充电时间较长的问题。
海内外车企纷纷无线充电
特斯拉之外,国内外多家车企巨头都已经涉足了无线充电领域。
现代汽车集团已经开始从捷尼赛思旗下车型上开始部署无线充电试点项目。即车辆不需要单独连接充电电缆,转而在地面上安装充电垫,就可以实现停车充电。
从充电时间来看,续航达到450公里的GV60可在6小时内充满电。
沃尔沃汽车在2022年将无线充电的最大充电功率做到了40kW,力求实现XC40纯电版车型充电30分钟即可续航100公里的成绩。
更早一些,在2018年宝马就在美国推出了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530Le插混汽车。彼时的无线充电功率达到3.2kW,充电系统效率达到85%。这款车型在3.5小时内就可以完成对9.4kWh的电池充电过程。
在国内,上汽在2018年就已经将无线充电功能落地,上汽荣威的Marvel X是世界上第一款搭载无线充电系统的纯电动量产车型。而到了今年3月,上汽将11kW大功率整车智能无线充电方案商业化部署到了智己汽车上。
至于一汽红旗,也成功研发了30kW无线充电技术,实现了充电5分钟续航可达350km的成绩。
特斯拉态度的转变
特斯拉曾经否定过无线充电这个补能方式,其甚至还推出了一款充电机器人,但是随着特斯拉今年3月在投资者日上展示未来的充电基础设施以及这次收购Wiferion,也证明了其已经进军无线充电领域。
但是特斯拉是不是要立即开始推广部署无线充电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目前来看,静态无线充电也需要部署基础设施,和特斯拉布局超充站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建设动态无线充电的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投入,不是特斯拉这样的企业能够承担得起的。
既然如此,那特斯拉为什么依然还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发展无线充电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马斯克的商业版图中,不仅只有特斯拉,还有储能以及Space X这样的业务。无线充电,不仅在日后可以被部署在电动车上,同时也能够使用在马斯克的其他版图上。
对于电动车的补能研究,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考虑到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未来必然是一个多种场景整合在一起的补能方式。所以,国内企业对无线充电的研究也应该持续下去。确保自己在这个领域不被竞争对手拉开过大的差距,是国内车企以及相关零部件公司的首要任务。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