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还记得,2020年前后是中国造车新势力最疯狂的时候,当时整个市场有大约100家造车新势力企业,经过近两年残酷的市场竞争,绝大多数的造车新势力已经销声匿迹,只有华为、苹果等少数厂商还在犹豫。
近日,市场上盛传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离职,余承东独掌智能汽车业务的消息,让外界对华为的造车事业有了更多的猜想。
到目前为止,华为仍然坚持“不造车”,即便是华为深度参与的AITO问界品牌,也没有悬挂华为的标识。
外界关注的是,余承东全盘掌握华为汽车业务之后,华为发展汽车业务的策略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要知道,华为的技术实力在业内堪称一流,如果华为决定造车,将会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余承东全面掌权?
在华为的众多高管中,余承东的名气可能仅次于掌门人任正非。实际上余承东并不在华为最核心的决策层,但由于他掌控的是直接面向市场与客户的消费者业务,因此有着更高的曝光度,经常处在舆论中心。
事实上这次传闻的主角是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但王军离职之后,华为并没有新的任命,这相当于余承东对华为汽车业务进行了“直管”。
虽然王军原本就需要向余承东汇报,但他的话语权显然高于荣耀手机的负责人赵明。因为在华为内部,关于如何切入汽车业务这个问题上,余承东和王军实际上代表着两条道路。
众所周知,华为目前尚未推出自有品牌汽车,所谓的汽车业务主要都是对外合作。首先是零部件供应商,为用户提供激光雷达之类的智能化硬件,这其实是一种B2B模式。
其次则是王军主导的HI模式,主要内容是为用户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典型的合作案例是北汽极狐阿尔法S Hi版;最后是余承东主导的智选模式,与汽车厂商进行深度合作,同时利用华为的门店渠道进行销售。
这次王军离职,代表华为内部对Hi模式的发展并不满意。以北汽极狐阿尔法S Hi版为例,这款车可以说代表着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最高成就,其技术含量远远超过问界。
但消费者对这款车最直观的印象却是它39.79万元起售、堪比BBA同级别车型的价格,最终导致无人问津。
相比之下,余承东主导的智选模式则拿出了更亮眼的成绩单,问界品牌车型上市9个月时间,销量超过7.5万辆,良好的市场表现直追一线造车新势力,让外界看到了当年华为智能手机业务不断攻城略地的架势。
更重要的是,智选模式是可以直接为华为带来利润的。业内有不少人相信,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分成大概是1:9,也就是说,一辆售价25.98万元的问界M5,华为能直接分到约2.6万元。
目前华为正在遭遇美国新一轮的严厉制裁,其智能手机业务大幅萎缩,短期内复兴无望,智选模式能够直接带来可观的利润,也能够把大量的华为门店资源利用起来,这种发展模式显然把王军主导的Hi模式比了下去。
王军离职、余承东全面主导华为汽车业务之后,华为很有可能扩大智选模式的合作范围。市场人士相信,目前奇瑞汽车、江淮汽车都已经与华为达成了类似问界智选模式的合作,此前Hi模式下的北汽极狐也有可能加入智选阵营。但问题是,智选模式就可以了吗?
智选模式真的是华为想要的吗?
华为智选模式之所以比较吸引人,是因为有问界这个成功的例子。在加入华为智选模式之前,赛力斯在国内市场上毫无存在感,但在与华为合作打造问界之后,其销量一飞冲天。
在双方的合作中,华为深度参与整个造车流程,智能座舱、电驱系统甚至车载音箱都出自华为,带来良好的用车体验。除此之外,华为在智能手机时代树立起来的高端形象,也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在消费者业务方面,华为并不擅长合作。原因很简单,华为一直以来的作风都很强势。
对于亲身参与的业务,华为基本上都要掌握主导权,这很容易影响与其它厂商的合作关系。对于这种技术驱动的厂商来说,亲身掌控业务,比那些七嘴八舌的合作模式更合适。除此之外,面对新能源汽车大潮,华为真的“不造车”吗?
华为到底该怎么造车?
王军在这个时间点离职,之所以备受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任正非当年所说的“三年不造车”的期限将至。
余承东是靠消费者业务的强势崛起,才在华为内部有了比较高的地位,他自然想让华为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事实上,在余承东全面执掌华为汽车业务之后,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可能性的确在大幅提升。
如果是几年前那个年营业额1367亿美元,净利润100亿美元的华为,对亲自下场造车应该不会有什么疑虑,但现在的情况与几年前不同,华为2022年的营业额已经只剩下1000亿美元左右,而且又遭遇了美国新一轮制裁,恐怕很难进行大手笔的投入。
根据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说法,在华为高管中,支持造车的“只有余承东一票”。
不出意外的话,华为的智选模式在2023年将获得更大的成绩,但外界更关心的还是华为到底造不造车。
没有华为的加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问界。如果华为犹豫时间过长,其高端形象逐渐被外界淡忘,那么很有可能错过新能源汽车的黄金发展窗口。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