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几年让汽车供应链部门最为头痛的,肯定非汽车芯片莫属。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导致的芯片困扰,导致大量的新车没有办法交付。
彼时,无论是大众、丰田这样的全球巨头,还是蔚小理这样的新势力,都被芯片困扰。但最近有报道显示,很多车规级MCU不仅货源开始充足起来,而且价格较之于峰值出现了大幅跳水。
供需情况发生逆转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作为博世ESP系统的核心芯片,意法半导体的L9369-TR型芯片的价格从3500元的高位下滑至671元,降价幅度为80.8%,最为引人注目。
博世ESP占据国内汽车市场80%的市场份额。之前新冠疫情导致意法半导体在马来西亚的封装工厂停工停产,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内汽车市场的芯片供应。
如今虽然疫情依然肆虐,但国内的封控措施基本已被解除。这种情况下,芯片产能的逐步释放让市场上的芯片供应全面放开。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美国家之前为了应对新冠肺炎而通过量化宽松来托底经济。
大量的货币流入市场的确帮助这些国家在前两年稳定了经济,但市场上大量的货币,叠加这次的俄乌冲突,导致不少国家都创下历史最高的通货膨胀指数,经济和货币政策突然转向收紧不可避免。
这也会伤害到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极大地降低消费者对于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的需求。
建立自己的芯片产业链迫在眉睫
从长远来看,中国一定要自己去建立芯片产业链。尤其是针对那些制程并不高的车载MCU来说,我们需要打通的其实只有芯片的质量和可靠性,将其推进到车规级的水平。
目前,国产MCU只被应用于汽车空调和座椅控制中使用的低端芯片。考虑到制程较低的MCU占据整车芯片成本超过30%,因此推动国产MCU对于进口芯片的取代,同样也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阻碍国产低制程芯片使用的最大原因在于,相比于消费电子的芯片,车规级芯片在使用环境、使用寿命以及对芯片可靠度的要求要高出不少。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国内的自主品牌车企,也比较倾向于选择使用国外芯片大厂的成熟方案。
如果我们可以完成低制程芯片的国产化,便可以保证一旦再出现东南亚芯片工厂停工或者国际物流中断的情况,国内的汽车和其他家电产业不至于停产。
同时,考虑到中国每年进口芯片已经超过石油,每年花费超过3000亿美元,因此推动芯片的国产化,也将对改变全球芯片市场格局产生重要的意义。
高制程芯片不得不啃下的硬骨头
目前,智能电动车上使用的高制程芯片并不多。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是仅有的两个使用场景,却又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使用场景。
时至今日,国内车企对高通骁龙芯片趋之若鹜,主要就是看重这类芯片对于车机系统的用户体验能够带来的革命性的改变,极大地改变了车机操作卡顿的局面。
至于自动驾驶,未来更是需要3nm甚至更高制程的芯片,通过更大算力来满足复杂的计算需求。
但在高制程芯片上,国内需要补齐的地方比较多。过去几年,国内涌现了诸如华为、地平线、寒武纪、黑芝麻智能这样的芯片设计公司,在性能上对以英特尔、高通和英伟达组成的美国芯片公司奋起直追。
不过在高制程芯片上,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代工方面。加工7nm以上制程芯片完全依赖于荷兰的ASML光刻机,而ASML的光刻机被美国列入了出口管制清单。
甚至在中美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我们甚至连7nm制程芯片的光刻机都很难买到。这时候,国内不得不出高价从日本进口二手的芯片光刻机。
当前,由于全球经济前景不明,车规级芯片价格下跌对于国内车企来说,无疑可以稍稍缓解供应链的压力。
但是芯片价格下跌,必然会影响到国产化替代方案的盈利,甚至可能会影响资本流入到这个行业。
无论海外局势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明确自主芯片方向不动摇。只有自强才能让民族自主产业不息的发展下去。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