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的火爆,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良好的市场前景刺激之下,各大巨头纷纷入场。
到目前为止,有实力、有技术而且不缺钱的大型科技公司,没有推出自己整车产品的,也就只有苹果和华为了。
不过华为的汽车业务其实已经相当深入,在跟赛力斯合作的SF5首战失利之后,两家公司又合作推出了AITO品牌。
2022年3月份,AITO品牌首款车型问界M5销量达到了3160辆,这仍然很难称为成功,但与SF5相比已经有了不小的起色。
2021年,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消息,曾经引得小康股份的股价持续暴涨,这说明“华为”这两个字号召力还是比较强的。
一向以敢言著称的华为消费者业务负责人余承东年初就喊出了AITO月销超3万辆,年销挑战30万辆的口号,近日又宣称”华为汽车要做第一“,雄心壮志值得肯定,但华为的汽车业务前景究竟如何呢?
造车经验不足
多年前余承东曾经表示要把华为手机做到世界第一,被一片嘲讽,然后又被华为打脸,因此有不少人认为余承东在新能源领域也能复制奇迹。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年的华为本身就有多年的手机制造经验,而且所在的通信行业与手机行业高度相关。但在汽车行业,华为可是真正的从零开始。
问界M5月销超过3000辆,这个成绩看上去还不错。但要注意的是,这是一款华为深度参与的车,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技术、销售渠道等等基本上都由华为负责。
除此之外,华为还提供了自主研发的HUAWEI Drive ONE纯电驱增程平台、异步交流电机和同步电机、智能四驱系统、Harmony OS智能座舱,甚至连车载应用生态都是华为的。可以这么说,赛力斯所负责的,只是生产环节。
在技术领域,华为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一连串的核心装备,目前除了比亚迪之外,能够拿出这一整套东西的,只有华为。但在造车经验、消费者喜好等方面,华为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其实这款车的内部配置还是不错的,提供了包括360度全景影像、并线辅助、车道偏离预警、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在内的一整套驾驶辅助功能。
全景天窗、智能语音系统、面部识别、车联网、OTA升级等均为全系标配。
但该车的外观没有什么辨识度,车身长度只有4770mm,而且还选用了争议比较大的增程式电动路线,这些都是短板。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华为只学会了堆配置,还没有抓住消费者的痛点,在知名度不高的情况下,想要快速提升销量,难度就比较大了。
其实现在的华为与当年推出MATE 7智能手机之前的状态非常相似,技术上没问题,但怎么讨好消费者,还有待磨练。
战略上举棋不定
除了产品方面还需要继续打磨之外,华为汽车业务的发展战略也需要尽快确立。华为造车的新闻,从两年前就在市场上广为流传。
2020年,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还占据公司总收入的54%,但在美国的野蛮制裁之下,2021年华为消费者业务直接腰斩,拖累公司总收入也下滑了28.6%,只剩下了6368亿元,回到了5年前的水平。
危机之下,华为一面出售荣耀手机业务和X86服务器业务,断臂求生;一方面急需新的业务增长点,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就成了华为的重点关注对象。
因此,华为会继续造车,这一点完全不用怀疑。现在的问题是,华为在”怎么造车“这个问题上还在犹豫。
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SF5,在短暂的高光之后,很快泯然众人,有业内人士就表示,赛力斯在各方面都难以达到华为的要求。
AITO品牌方面的而合作,华为进一步掌握了更多的主导权,从销量上看问界M5的表现还不错,但这仍然不能称为一款”华为“品牌汽车。
伙伴难寻
华为的困境在于战略上的自相矛盾。如果要做一个与比亚迪一样的整车制造厂,那么华为就会成为比亚迪、特斯拉、大众、蔚来、小鹏等品牌的直接竞争对手。
此前花费不少精力研发的各种核心零部件就很难实现对外供货,鸿蒙车机系统、开放式造车平台等缺少了合作伙伴的支持就很难快速壮大。要知道,华为一直追求的都是一种开放的生态。
但如果只做零部件供应商,做新能源领域的”博世“,华为似乎又不甘心。从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还是要有自有品牌才能发挥出实力。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厂商们似乎并不相信华为会安安心心地做一个零部件供应商。
华为有着庞大的体量,又有着超强的执行力和战斗力,技术实力可以比肩比亚迪。这样一家态度不明的巨头级厂商,很难找到真正的合作伙伴。
余承东的口号相当激进,月销超3万,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谁也没有达到这样的成绩。
华为在品牌认可度、技术实力、资金实力等方面都没什么问题,但其首先要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其次要快速积累造车经验。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即便强如华为,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