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9日,日产汽车公司发布了“日产汽车2030愿景”(Nissan Ambition 2030),其中就公布了对2026财年电驱化车型的销售占比——
欧洲市场:电驱化车型销量占车型总销量75%以上;
日本市场:电驱化车型销量占车型总销量的55%以上;
中国市场:电驱化车型销量占车型总销量的40% 以上;
美国市场:截至2030财年,纯电动车型销量占车型总销量的40%。
尽管日产对中国市场的预估相比其它国家还稍显保守了一些,但这样的一个目标对于日产而言也是非常有挑战的,毕竟目前在售的纯电动车只有轩逸·纯电一款,加上广州车展刚刚发布的e-POWER也不过两款。
所以日产想要实现40%销量占比的目标,肯定离不开大范围的新能源产品布局。
在“日产汽车2030愿景”发布会上,日产公布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2万亿日元(合计1,128.4亿人民币),加快推进电驱化产品布局和技术创新;计划五年内,推出20款纯电动车型和搭载日产e-POWER技术的车型;计划到2030财年推出23款电驱化车型,其中包括15款纯电动车型,日产和英菲尼迪品牌的电驱化车型占比将超过50%。
同时,日产也发布了四款全新概念车型,其中包含两款纯电动SUV、一款纯电动跑车和一款纯电动皮卡,命名分别为Chill-Out、Hang-Out、Max-Out、Surf-Out。其中Chill-Out将基于CMF-EV平台打造,搭载日产的e-4ORCE双电机全轮控制技术。而后面三款则是基于日产纯电动技术愿景(Nissan EV Technology Vision)推出的概念车,其核心是继承了优化组件的全固态电池(ASSB)技术搭载到形似滑板的架构中,从而适应不同的车型。
说到这,就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全固态电池(ASSB)技术了。
通俗地讲,全固态电池就是里面没有气体、没有液体,所有材料都是以固态的形式存在的一种电池。对于应用在汽车上而言它最大的优势就是高安全性,因为电解质无腐蚀,而且也不可燃,也不存在漏液问题。其次就是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体积小,所以能大幅增加电动车的续航,减少充电次数。
但想要把全固态电池普及在汽车上绕不开的瓶颈就是成本。
针对这一问题,日产表示,计划到2028财年,全固态电池(ASSB)能够将电池组的成本降至每千瓦时75美元,同时通过不断的创新,未来会将成本进一步降低至每千瓦时65美元,以实现电动车型和燃油车型的成本平价,并计划在2024财年在日本横滨建造试点工厂,计划到2028财年推出搭载独创全固态电池(ASSB)的电动车型。
全固态电池对于日产而言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但并不是全部,日产还在继续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同时引入无钴技术,预计到2028财年将电池成本降低65%。此外,日产将建立全球电池供应系统,目前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已拥有电池工厂,每年可生产合计约7.5千兆瓦时的电池,未来将进一步扩大世界各地的电池生产能力为新车提供动力,计划到2026年拥有约52千兆瓦时的电池产能,到2030财年提高至130千兆瓦时。
在产能与销量之外,日产也提出了对全产业链升级的规划,这其中就涉及到电池回收再利用。日产汽车将继续把车载电池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凭借与4R Energy株式会社(4R Energy Corp.)在车载电池再利用和再回收领域近十年合作所积累的专业技术,日产汽车计划将其电池再生工厂拓展到日本以外的地区,在2022财年于欧洲设立新工厂,在2025财年于美国设立新工厂,以达到“车辆到一切”(vehicle-to-everything)系统和家用电池系统的完全商业化应用的目标。同时,日产汽车还将在2026年前投资200亿日元(合计11.284亿人民币)用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在“日产汽车2030愿景”发布会上,我们不仅得到了日产关于未来十年在新能源市场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获取到了一个信号——日产正在全力以赴的开始转型。
但面对汽车产业转型,全力以赴的不止日产一家。
10月13日,本田中国发布电动化战略,推出全新纯电品牌“e:N”和全新的智能高效纯电架构“e:N Architecture”。本田中国在发布会上宣布,未来五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纯电动车,并在2030年起在国内仅销售纯电和混动车型,不再投放新燃油车。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丰田汽车亮相了旗下全新纯电动概念车bz4x。根据丰田汽车规划,丰田bz4X量产版车型将在明年年初上市,通过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超过1300家经销店进行双渠道销售。到2025年,其将推出五款基于e-TNGA平台打造的纯电动车型,包括三款SUV、一款旅行车以及两款MPV,产品命名均采用bz+数字,“X”代表SUV,届时丰田在国内的BEV产品将达到10款。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日产、本田与丰田堪称是日本汽车制造业的“三巨头”,这样的竞争格局在市场中已经存在了很多年。面对汽车产业转型,它们不管是被动也好主动也罢,都已经完成了大象转身的第一步,未来谁能把成本控制得更低,谁推出的产品更出色,谁对环境更友好,谁就能在下一个战场继续稳住地位,或是创造新高度。
也许,未来的故事会更加精彩。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