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淡季和疫情的双重夹击之下,“电池龙头”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根据机构数据统计,2020年Q1国内动力电池整体装机量为5.68GWh,同比下滑46.2%。
其中,宁德时代电池装机量为2806.42MWh,同比下跌48.6%,装机量呈现出“腰斩”态势。
在此背后,主要原因在于其搭载的北汽新能源等车企产量出现大幅下挫,同时新搭载的多数车型也因市场需求萎缩并未提升产量。
事实上,自2011年正式成立以来,作为锂电池行业的“后起之秀”, 宁德时代一路走来都稳扎稳打、顺风顺水。
而今年以来的销量“腰斩”,也是宁德时代遇到的第一个“大坎”。
同时,在宁德时代销量暴跌背后,更有一群“闯入者”进入搅局。
今年第一季度,松下和LG化学凭借配套国产特斯拉实现装机电量大幅增长,这是日韩电池企业首次进入国内装机量前十。
换句话说,外资电池已经打响了抢夺中国动力市场的攻坚战,本土电池企业垄断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已经被打破。
随着宁德时代的寡头地位面临冲击,它头顶的“王冠”还能再戴多久?
被觊觎的“王冠”
但随着政策和环境变化,宁德时代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和危险,国内外动力电池企业正面交锋也正在拉开帷幕。
去年6月,工信部发布公告称,决定废止《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简称规范条件)。
作为国内动力电池厂商的“白名单”,工信部于2015年3月24日制定的《规范条件》指出,只有在售新能源车型搭载了符合条件并且进入“白名单”目录的动力电池,才能享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搭载“白名单”目录以外的动力电池无法获得政策补贴。
当时国内共有57家电池企业进入“白名单”,其中包括宁德时代等企业。
随着“白名单”废止,日韩电池巨头正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譬如今年第一季度,松下和LG化学便以迅雷之势杀至前十之围。
“当我们躺在政策的温床上睡大觉的时候,竞争对手正在面临生死关头玩命的干……我们有无想过,如果外国企业到来,我们还可以蒙着眼睛睡大觉吗?国家会保护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吗?”曾毓群在邮件中写道。
而为了夺回“电池大王”宝座,比亚迪也在虎视眈眈。
今年,比亚迪高调推出“刀片电池”(磷酸铁锂),扬言要纠偏行业技术路线,这被业界解读为是在向以三元锂取胜的宁德时代宣战。
与此同时,比亚迪也一改以往的“垂直整合模式”,将向全行业开放包括动力电池业务在内的多个业务。
可以想象,随着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公司正式独立,后期跟其它车企合作,或许也会争抢宁德时代的部分电池份额。
据了解,目前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已经开始在长安新车E-Rock上装机。
显然,面临虎视眈眈、快马加鞭的“追赶者们”,宁德时代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前所未有。
扼住车企的“喉咙”
事实上,除了竞争对手众多之外,宁德时代的顾客也并非“忠心”。
随着保证电池供应的重要性成为“车企共识”,主机厂和电池厂商之间暗流涌动的博弈也逐渐升温。
毕竟对于车企而言,被掌握了三电系统的核心一环——电池,就犹如被敌人扼住了“喉咙”。
一位锂电池企业的管理者表示,单一电池供应商的局面会对车企的供应链造成潜在威胁,如果出现供货短缺、提价等问题,车企的处境就会变得被动。
而宁德时代的大客户特斯拉,就在蠢蠢欲动采取“自产”电池的措施。
今年,特斯拉的动力电池自产计划正式启动,其多地的动力电池生产线正在建造。
据了解,达成规模化后的特斯拉动力电池每度电仅需100美元,比当前的宁德时代低30%。
此外,宁德时代的一众客户——吉利、大众、长城、沃尔沃等主机厂,也都在纷纷入局动力电池行业。
沃尔沃位于比利时工厂的首条电池组装线于今年3月正式运营、大众去年5月宣布在德国自建动力电池工厂、吉利的两家电池工厂将在今年建成投产、长城汽车也已将蜂巢能源单独剥离…
事实上,车企自建电池工厂同时拓展锂电池“朋友圈”的举措,除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外,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议价能力。
不过,对于宁德时代而言,除了面对众多同行竞争对手之外,还得面临“变心”的老客户们,着实挑战不小。
当然,宁德时代在当下仍是国内绝对领先的一个巨头。
但面对海外巨头进入、国内巨头“分食”、车企“变心”的竞争格局下,宁德时代只有技术更领先、市场规模更大,才能让产品价格、整套品质体系能够运转更好。
同时,宁德时代也要通过提前布局,用“规模”去换“未来”,才能继续统治这个市场。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