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遇上堵车,我总是按耐不住灵魂发出一个拷问:这些车和这些人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可能后车也有这样深刻的深思,在心里暗骂前车。
细思极恐的是,现在马路上这么多车,其实汽车飞进寻常百姓家不到20年,人均汽车保有量才0.14辆,甚至低于泰国的0.2辆。
要是这数据达到0.5,再乘以13亿的人口,到时才是汽车大爆炸。不过这都是后人考虑的事情。
由于汽车进入中国的时间很短,多数人尤其是老一辈,他们的交际圈基本停滞,外加信息闭塞,接收不到或者不愿意接收新信息,对汽车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他们在80、90年代第一次见到汽车的时候。
那时候有什么车。
便宜的有菲亚特126P、波罗乃兹、夏利、奥拓这些弱不经风的两厢车,贵的有奔驰S级、宝马7系、凯迪拉克Fleetwood、林肯Towncar这些看着就惹不起的大哥大。
都说人这一生印象最深的时刻少不了小时候望穿秋水的感觉,这些好车是童年的白月光,特别羡慕却触不可及。
久而久之,这些“得不到才是最好的”的感觉固化了对好车的向往和理解,以后买车就要买这样的,长这样的就是好车,贵车。
这也导致厂商们因地制宜地为引进中国的汽车增加了一些可有可无的配置,纯粹是满足心理效果的产物。
越多越富贵的镀铬
比如当年的大奔、大凯迪都有晃眼的镀铬格栅,和黑色车身一搭等于高端大气上档次,气场彻底碾压那些还在用塑料保险杠的家用车。
21世纪初期的江湖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辆车的价格先看车窗——有一条镀铬的大概在20万左右,有一整圈的说明是好车,没有的就是明明白白的家用车。
所以时至今日,很多人买完车后喜欢DIY镀铬条,一条还不够,最好全车贴一圈,连车灯也不放过。
看到后市场的镀铬改装这么蓬勃,国人对镀铬的迷之依恋,车企引进车型的时候,干脆增加一些增加高级感的镀铬件,最典型的例子是广汽本田。
2013年,第九代雅阁正式在上海上市,相比海外慢了一年多,主因是做了一系列的本土改造。最直接的即换了一个超大面积的Logo和镀铬中网,厂商说这样显得稳重,符合消费人群的审美。
当时的广本沉迷于粗壮的镀铬条无法自拔,简直是“大板牙狂魔”,先后推出的凌派和艾力绅全是同样的风格,中网巨大无比,前后车灯必有镀铬条连接。
然而九代雅阁和艾力绅的销量并没有收获满天的订单,前者的月销量锐减到上一代的一半,后者的月销量始终在两三千辆徘徊,在本来就小的MPV市场没什么存在感。
卖不好的原因不是说国人突然不爱大镀铬了,更主要还是产品拼不过别人。看看同门的凌派,上市一年就有14.62万辆的成绩,靠的可不仅仅是镀铬条。
广本后来也明白了这一点,2016年问世的九代半雅阁换了一副前脸,同时给出巨额优惠,到后期18万包牌落地,这才换来了月均1.2万+辆的销量。
夸张的镀铬或许有吸引眼光的作用,但是销量要上去,还是要靠产品力呐。
越深沉越安全的关门声
这可能称不上一种配置,不过通过关门声判断好坏和安全也是中国的特殊嗜好了。
在铁皮方盒子的80、90年代,夏利们因为重量轻,车门薄,关起门的声音确实很单薄,就是两块铁皮“咣”地一声撞在一起了,没有任何的内涵和沉淀。
动辄百万的豪车因为材料多,重量也大,门板还有密封橡胶条,关门声自然显得厚重和深沉,大老远一听就知道款爷上门了。
不可否认在技术不发达的时期,质量轻等于不安全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相比今天,早期的车身结构相对简单,也缺少高科技复合材料,以家用车的成本来说,轻质材料难有高刚度和安全性。
发展到今天的汽车,有了出色的结构设计和材料发展,在帮助汽车减轻重量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燃效和动态响应。
要不然超跑、赛车不会大费周章地轻量化,捷豹和路虎也不至于大力宣传全铝白车身,因为减重对车辆所有性能的提升是全面和显著的。
现在都21新世纪了,不是说质量轻就一定不安全,这和结构、用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还有人坚持车身重比车身轻安全,大家不如用《消费者报告》在2009年做过的试验砸对方脸上。
试验中,他们用一辆2009款迈锐宝以偏角度对撞1959款Bel Air,已知迈锐宝比Bel Air轻了161千克,结果是——迈锐宝A柱以后车身完好,而Bel Air从车头到前车门几近消失。
即便如此,多数人还是看不到那个实验和这篇文章,到4S店仍然用关门声判断一辆车的安全性。这也难怪车企们在车门下重料,为的就是这一声关门声。
德系车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尤其是大众,买菜车也有同级领先的关门声。日本人在关门声吃了大亏后,如今也开始认真对待,各位有机会不如感受一下九代思域和十代的区别。
越夸张越运动的改装
聊完这些显贵的车型,接下来说一下显运动的车型。
不少人今天见到一款车改有大包围、比晾衣架还高的尾翼和噼里啪啦响的排气,觉得这就是运动,这就是高性能。
实际上,装上这些毫无设计的外观套件和小作坊焊的排气,可能因为风阻增加和排气不顺,导致车辆跑得更慢。
我们觉得这是早该淘汰了的汽配城,偏偏2019年照样有人认准这样的方向改装。
为什么会有这样错误和狭隘的见解呢?
个人认为还是汽车普及的时间太短,中国没有汽车文化,因此很多人见得不多,根本做不出什么选择。
要是某一天改装合法了,改装店和聚会遍地开花,国内涌进大量充满想法的风格,这时候大家才有机会挑哪一个我喜欢,哪一个我拒绝,慢慢地剔除过去的错误认知。
不过改装合法说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到真正落实的一纸政策,估计领导们也没想明白改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网上这些山寨的大包围、尾翼和排气的销量依旧火爆;于是车企为了彰显运动范,也推出过汽配城的特别版,比如雪铁龙世嘉VTS。
世嘉VTS是东风雪铁龙官方改装的车型,造型却基本满足了汽配城的一切。比如位置奇怪的拉花,和全车不搭调的包围、尾翼,甚至还有四出排气和密闭的进气格栅装饰。
然而1.6L自吸发动机也就117马力和150牛米,匹配的还是4速自动变速箱,百公里加速保守10秒开外,反正我从来没有在马路碰见过,世嘉VTS也在无声无息中走向停产。
越大越科技的屏幕
不要老提当年了,中国现在也有一些特殊的消费嗜好,好比越来越大的中控屏。
现在是一互联网时代,家家户户都在追求和标榜万物互联,恨不得给所有东西装上液晶屏,塞进越来越多的功能。
而屏幕尺寸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彰显高科技的元素之一,智能手机在不到10年的发展,让3.5英寸的iPhone 4现在看起来就和小灵通没什么区别。
这股大屏的邪风也吹到了汽车界。没记错的话,这全是马斯克开的头,他给2012年上市的特斯拉Model S塞进一块17英寸的平板,设计、功能和初代iPhone一样刷新了大家的三观。
之后引起自主品牌的争相模仿,纷纷换上大屏且打着“互联网”的名号赶上这一波热潮。别的不说,一块大屏真的解决了很多国产车内饰设计不行的问题。
再赶上奔驰的双屏设计大获成功,在ABB中重新定义了豪华两字,这几年顺理成章站上豪华品牌的销量冠军王座。
但是下一代S级严重跑偏了,从目前曝光的谍照来看,这简直是装了一个笔记本电脑在里面。不过我们看着难受,保不齐掏钱买的人真正喜欢呢也说不准,至少坐在里面也有面儿。
八九不离十的下一代S级内饰
距离S级发布还有一段时间,当下有一些合资车企早就对国内对大屏的特殊嗜好做出了改动,好比新一代丰田雷凌特地推出的科技版。
科技版说明科技含量高,科技含量高放在今天相当于告诉大家屏幕大。
有多大呢,原车是9英寸,科技版升级到12.1英寸,整个屏幕突兀地高出中控台半个头,一股脑破坏了原版的设计,让人感觉这是后加的山寨车机,绝非原装品味做得出来的事情。
话说回来,虽然科技版在网上也引起众多网友的吐槽,然而见到某宝上面的大屏车机这么好卖,车企肯定也经过市场调查,或许好这口的目标人群之多超乎想象。
越稀有越高级的特别版
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不止是家用品牌在做,超豪华品牌也有类似的行为,因为有钱没钱都想在自己的圈子中显得更加不一样。
既然身边都是有钱人,大家都开法拉利兰博基尼,这时候比的是“特别”和“有故事讲”,是限100辆还是限1000辆,是编号001还是004,这些细节都是一分高低的关键。
所以有了大量的特别版。为了迎合中国市场,超豪华品牌经常选择中国元素做文章,常见的有龙年、马年、猪年、春节和长城这些,摸不着头脑的是兰博基尼推出的盖拉多特别版。
除了好几款高性能版,盖拉多连不同的涂装、特殊色也列为特别版,有Bicolore和Noctis(双色)、Nero Nemesis(哑光黑)、Tricolore(意大利国旗三色拉花)。
Bicolore
还有特殊颜色的特别版也当作全新的特别版,比如LP 550-2 Super Trofeo,是基于LP 550-2 Valentino Balboni(Valentino是蛮牛多年的试车手)的香港版,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香港版没有一道拉花。
日本还有一款LP 560-4 Bianco Rosso,即在LP 560-4 Coupe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红色的外观内饰点缀,其他的没有任何改变,意义在于庆祝兰博基尼进入日本45周年,兰博基尼日本分布成立10周年。
Bianco Rosso
意大利人是很喜欢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推出特别版,马来西亚、印度、新加坡、日本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毕竟当时的蛮牛和跃马的销量差距太大了,必须整天想一些噱头卖车。
中国有LP 560-4 Gold Edition(金色限量版)、香港有LP 550-2 Hong Kong 20th Anniversary Edition(进入香港20周年纪念版),台湾有LP 570-4 Superleggera Bianco Canopus Limited Edition(居然是庆祝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的白红特别版),就连广州也有LP 550-2 GZ8 Edizione Limitata(“GZ8”是广州的缩写+限量8辆)。
Gold Edition
其实一圈看下来,很多所谓的“特别版”仅仅是在车上加几个标志,缝几个刺绣就卖个噱头和限量高价,再配上一小段故事,无不是巧妙抓住国人乃至全球富人的心理卖车。
一些特别版是有巨大的升值空间,有一些纯粹是智商鉴定器。当然了,有钱难买我开心,我有钱也买一辆家乡特别版开回家。
不难发现,国人有时候的买车观依然停留在表面,所以车企才乐意下足这些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表面功夫。
很难说这到底是好是坏,因为消费者花自己的钱,买的我们认为是表面的东西,实际对应他们当下的需求。从供需关系来看,这选择是最适合他们的。
但是站在更高角度,这或许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消费观,也给一部分车企钻空子的机会,因为做好了表面,内在马马虎虎应付过去就可以了。
归根结底,汽车进入中国的时间太短了,13亿人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汽车,对汽车有错误的认知和偏见都难免,要想形成成熟的汽车消费理念,还有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外资品牌为中国推出匪夷所思的配置也将持续很长很长一段时间。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