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唐代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文人们用精炼的语言描绘着美好生活,即便生活在21世纪的文明世界,前人留下的这八个字仍然是人类愿景中的理想生活方式。
不想,曾经许下“美好出行”愿景的滴滴,正匆忙筹划将诚信与德行变成转化金钱的筹码。
6月11日,滴滴出行公示了《网约车物品遗失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正式向公众征求意见与建议。
这份征求意见稿由滴滴客服物品遗失专组与平台治理部共同制定,今后将适用于滴滴出行提供的快车、专车和豪华车服务。虽然程序还没有进入的敲定阶段,但相关细节已经逐层浮出水面,并引起网友广泛热议。
针对滴滴遇到的“找东西难”,本次公示的征求意见稿从平台客服协助流程、遗失物品价值分类,及乘客、司机的权利与义务对遗失在滴滴网约车上的物品处理做了相应规定。
在平台客服协助流程方面,滴滴客服在确认失主身份后可以提供协助寻找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客服发起司、乘三方通话、提供联系司机的虚拟号码、帮助失主联系乘坐过服务车辆的1-2名乘客等。
乘客下车前需注意携带自己随身的物品与行李。因自身疏忽导致物品遗失的,应尽量自行领取物品。如无法自行领取,可用虚拟号联系捡到物品的司机,协商送还方式、时间,送还物品的合理费用,如,保管费、乘客承诺的奖励,运输费等。
在提出更加明确平台、乘客、司机间的责任划分制度后,滴滴还指出,司机归还物品时,乘客应给予合理费用。如乘客捡到其他乘客遗失的物品应将物品交给司机保管,并联系滴滴客服报备。如遇滴滴客服来电问询是否看见其他乘客的遗失物品,乘客应配合寻找。
同样,司机发现乘客遗失物品后,应第一时间用虚拟号联系乘客,积极协助乘客领取遗失物品。
无法联系上乘客的,司机因第一时间联系滴滴平台报备,并妥善保管乘客遗失物品。如因司机原因造成物品破损、再次遗失的,司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事实上,这并非滴滴第一次提出遗失物品归还,需要收取费用的问题。2018年底,滴滴就曾借助网络在第三期公众评议会中提及这点,彼时,88.7%的话题参与者表示失主应该支付司机或乘客付出的路费、快递费等,但这个仅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讨论,最终还是没有量化成为规定。
面对与日俱增的物品遗失事件,滴滴选择再次将管理办法推至台前,自然是为提升失物找回率而做准备,但等同于硬性要求般强制对失主征收补偿费用,又是否绝对合理?
相关法律从业者对小编表示,对于非贵重物品而言,法律中虽然没有明确要求拾到者必须归还,但依然会鼓励这种归还的行为。而在更高于法律的道德层面,同样提倡不求回报的行为。
显然,这种明确征收费用的规定的确存在不合理性,即便失主有义务承担拾到者部分费用,也需要在双方认同回报费用的前提下进行物品交还。
再者,虽然大部分网友认为收取一定费用属于合理范畴,但对于价钱是否合理,仍存在着巨大争议。有网友指出,滴滴制定的管理办法并没有清晰到位,既没有要求强制归还,也很难给出绝对合理的费用计算公式,很容易在乘客与司机之间挑起新的争端。
此外,对于司机拾到乘客物品后再次遗失,需要司机来承担损失一项规定,争议同样不小。
更有网友认为,滴滴表面的“硬性规定”实则会成为某些投机取巧之辈的牟利手段,利用平台规定对失主进行讹诈,将捡拾物品作为收入来源,从而影响司机、乘客乃至更多人的出行体验。在条条框框的约束之下,本身的诚信与德行将被更诱人的利益取代。
总而言之,遗失物品事件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它可以发生在街道上,交通工具中,乃至任何场合。作为出行龙头企业的滴滴显然有义务,为乘客解决享受企业服务时遗失物品的困惑,但当这种微妙关系被利益强制牵扯时,道德的光芒就会黯然消退。
自古,诚信、德行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衡量人性的重要标尺,它不应被各种条款约束,也不应被个人利益禁锢,甚至在专业法律人士眼中,道德也始终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存在。
或许,滴滴更应谨慎思考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本着“美好出行”的初衷,让用户在每一单行程中享受真正的“美好”。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