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有一个市场如此波谲云诡。
在这个市场,从来就没有成功的预言家,只有一代代谨慎而乐观的捕猎者。无论兴衰与荣辱,震荡与沉浮,它都一如既往焦渴地等待着一个英雄传奇。
在谁是MPV鼻祖的问题上,美国人与欧洲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
美国人十分坚定地认为1983年11月克莱斯勒公司推出的普利茅斯Voyager和道奇Caravan才是MPV的鼻祖,而欧洲人却将1984年雷诺发布的ESPACE视为世界上第一款MPV。也许你会认为这个简单的问题,只要从时间上就可以轻松判断,实在不值得争论。
但MPV在美国概念中意指MINI Passenger Van,即小型厢式旅行车,而在欧洲人的定义里,MPV被解释为“Multi-purpose Vehicle”,即多功能车。不过随着汽车工业的演变与发展,这两种概念最终的表现形式却是殊途同归,欧洲人的MPV概念被世人广泛接受,而上世纪80年代的那两款美国车则获得了MPV鼻祖的称号。
回顾历史,美式MPV的诞生显然要比欧洲更具传奇色彩,它甚至可以说是美国汽车工业绝处逢生的代表。在70年代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背景下,美国汽车工业尽显颓势,而此时日本汽车则凭借价格、经济性以及可靠性等特点大举冲击美国市场,美国汽车三巨头陷入了长期的衰退。已是举步维艰的克莱斯勒公司终于意识到了必须打造一款新产品,避开劲敌的势头,创造出新的流行才能起死回生。
1977年,克莱斯勒公司展开了一项名为“T115工程”的计划,目的是开发一种全新小型厢式旅行车,经过了近6年的历程,克莱斯勒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
1983年,第一辆小型厢式旅行车诞生,最初上市的车型被命名为普利茅斯Voyager和道奇Caravan。
新产品一改以往大型厢式旅行车所采用的卡车底盘及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结构,其轿车底盘大大增强了舒适性,而更为紧凑的尺寸也带来了轿车般的驾驶感受。同时,新车型的装载能力也没有太大的下降。
克莱斯勒的新车系列被命名为MiniPassenger Van,推出后市场反映良好,当年就达到了21万辆的销量,这为克莱斯勒日后的复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起初,通用和福特并不看好小型厢式旅行车市场,但克莱斯勒的成功却令它们感到惊讶,并纷纷效仿,陆续推出了雪佛兰Lumina APV,福特Aerosta与Wndstar等车型。
1984年,雷诺则凭借一款ESPACE演绎了MPV的另一种涵义。欧洲人把MPV解释为“Multi-purpose Vehicle”,这个定义也更符合目前MPV的多功能特点。雷诺ESPACE与先行一步的美式MPV有所不同,除了太空间、轿车般的驾乘感受以及尽显高档等特点外,灵活实用的多功能性是最大的亮点。车内地板设计平整,5-7个座椅安装于轨道上,这使ESPACE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变化,也指明了MPV车型日后的设计发展方向。
从第一款MPV问世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期间MPV变得更加细致,用途也泾渭分明地划为了家用与商务。但随着SUV及各类Cross车型的大量涌现,人们在汽车消费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范围,这无疑削弱了MPV车型向更高巅峰发展的势头,但凭借自身鲜明的特点,MPV仍将是各类车型中不可替代的产品。
舆论最热,市场最冷。
这就是近几年中国MPV市场的尴尬现状。
2013年,MPV的同比增速达到了164.5%,三倍于当时SUV的同比增速,可喜。 2014年,MPV的增速腰斩之后再腰斩,只有46.8%,但还是略高于SUV的36.4%,也还行。
2015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行业呼声几乎一边倒:MPV市场必是SUV之后的最大风口。
但到了2017年,MPV销量同比下滑达17.05%;2018年,MPV的全年累计销量只有173.46万辆,比2014年的销量还少了将近20万台,同比下滑达到了16.22%。
换句话说,从2017年年初至今,MPV月度销量同比已经是25连降,市场份额也从2015年巅峰时刻的10.34%减少到了2018年的7.28%。相比之下,欧洲、日本、韩国这个数字分别约30%、25%、20%。
直到今年1月,事态也并未好转,MPV同比下滑达27.4%。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国内MPV市场如此叫好不叫座,甚至使现实与理论南辕北辙呢?
简单地说,是供需不平衡。
在2017年MPV出现大面积下滑时,人们就发现,原来不是MPV整体在下滑,而是自主低端MPV在集体下滑,而合资高端MPV则翻倍上涨,比如丰田埃尔法要加价40万才能买到。
丰田埃尔法
这是一个非常刺眼的事实。
理论上说,在消费升级和二孩政策的背景下,更大空间、实用性和舒适性优于轿车和SUV的MPV会大火一把,但与轿车、SUV市场相比,国内MPV产品的供给和更新速度明显滞后。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版图。
当自主品牌在10万元以下低端MPV市场上拼得头破血流时,长期由合资车企把持的20-30万中高端MPV市场,竞争并不充分。
还剩下一块10-20万的中间市场,嗷嗷待哺,一片空白。
产品与需求严重不匹配,双边不对等效应日益突出,亟待突破。
此时,自主品牌开始切入这一市场,合资品牌也开始丰富自身产品线。
自主品牌有宋MAX、传祺GM6、欧尚科尚、上汽大通G50,合资有别克GL6。无论品牌背书还是产品配置,这几款车型都承载了厂商重新定义MPV市场的殷切希望。
然而遗憾的是,努力并没有换来幸运。
因为种种原因,GM6、GL6等并没有搅动这个市场。宋MAX在2018年月销过万,全年累计销售14.1万辆,算是现象级产品,非常值得肯定,但其7.98-11.99万元的定价却并没有显著拉高自主MPV的定位。自主MPV依然存在着10万元天花板(更多聚集在7万元以下低端市场),而自主品牌SUV早就做到了这一点。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15-20万元家用MPV市场培育多年的途安,也始终没有真正打开这个细分市场,反而愈来愈显得边缘。
但是,无论市场如何惨淡,也从未影响厂商们打造精品家用MPV的信心。
2017年的上海车展上,有两款全新发布的车型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款是比亚迪宋7座版MPV车型,也就是同年9月上市的宋MAX。
在当时看来,这款车型主打紧凑型家用MPV市场,并采用了和此前完全不同的全新设计语言,值得期待。后来经过市场验证,果然不同凡响。
另一款是吉利全新MPV概念车。
从当时的信息判断,这款概念车释放了三个信号:一、它意味着吉利正式进入MPV市场;二、吉利显然想再次重现其在轿车与SUV市场的精品车战略,打造一款精品家用MPV;三、价格预计会上攻到15万元左右。
9.98-18.28万元。这是吉利首款MPV嘉际的最终定价。
3月11日正式上市的嘉际,让很多人觉得这是吉利“憋了个大招”,跟之前预售价格相比,也放了个很大的烟雾弹。
上市嘉际这款产品,吉利前后花了5年多的时间。有人说,嘉际这款车战线拉得很长,单是发布到上市中间就隔了两年时间。要知道,同期亮相的宋MAX已经上市已经快一年半了。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兼CEO 安聪慧讲到,确实花了足够长的时间来开发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认真地打磨,有很多的细节,比如说造型推翻过几次,座椅的布置也推翻过三次。
“花了这么长时间,比其他车型走了更多的路,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要真正打造出客户需求的产品。”安聪慧如此说。
“吉利有一个原则,即产品是王道,产品有竞争力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外国品牌,我觉得关键取决于产品,产品有竞争力就会让消费者愿意买单。吉利嘉际不仅与自主品牌竞争,更重要的是和合资品牌竞争。竞争的结果一切取决于产品力的竞争。”
“客户需求的产品”,实际上比想象的更难。
途安说明,即使是全系称霸中国市场的大众品牌也不一定在MPV上就吃得开。别克GL6说明,即使背靠几乎是最资深、最专业的成熟产品GL8这棵大树,也未必就一定在MPV市场枝繁叶茂。这就是安聪慧反复提到的“合资品牌的掌控力”。
在MPV市场,不是缺乏供给,而是缺乏真正需求的洞察。
那么,MPV的新时代会不会如期到来?
嘉际会不会是这片荒土上救世的英雄?
这两个问题,安聪慧都给予了肯定回答。
首先,吉利认为MPV的新时代将会到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消费在升级,消费者需要高端的、豪华的、精品的,尤其在家用方面的MPV。
其次,安聪慧认为嘉际必定成功,并预计上市后月销量过万。
“吉利打造这一款车型,把SUV、MPV、轿车等优势,都在这款车当中得到体现这款产品蕴含了开辟MPV新纪元之意。”
因此,嘉际不应被理解为常规的MPV,它是精心打磨的具备轿车、SUV、MPV的优点于一身的产品。
比如说,吉利把轿车的领域所做的轿车的精饰程度的工艺,舒适,材料的应用,都运用了嘉际这款MPV上。再比如具有SUV的通过性优势,嘉际离地间隙165毫米,在MPV上几乎最高,接近SUV的离地间隙。
在空间优势方面,嘉际有一点不一样——轮距最宽。MPV轴距加长不足为奇,而宽度,在乘坐的舒适度方面甚至比轴距更重要。实际上,轮距宽度增加的成本远远高于轴距增加的成本,而且增加的不止是一倍两倍,起码三倍到五倍。
这也充分体现了吉利嘉际对MPV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这个市场产品的决心。
发布会上,嘉际一口气上了11款不同配置的车型,包括燃油车和插混车型,其中插混型MPV是国内首款。这个密度说明,吉利整个研发体系已经成型。嘉际基于吉利专门打造的MPV平台(CV平台)。当然,这个平台上不仅是现在一款车型,未来还将有更多细分。
“我们要做的是家用、高端、精品的MPV。相信嘉际这款MPV能够给带来一种好的体验和感受。”安聪慧说。
那么,在自主低端集体下滑,合资高端翻倍上涨MPV市场,是否真会因为嘉际这样的自主高端MPV们的出现而发生改变呢?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