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电动汽车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
虽然晚了整整三年,但特斯来还是在北京时间今天早晨发布了售价 35,000 美元起的标准版 Model 3 :单电机后轮驱动、5.6s 的 0-96 km/h 加速、EPA 续航 354 km(220 mi),209 km/h 最高速度。
消息一传出,整个「电动星球」立即强震。
「卧槽,我要退了XXX,改买 M3 」,是最多、最标准和最强烈的表达。
简单捋一下今天传遍了全宇宙的消息。
1、发售 35,000 美元的标准续航版本和 37,000 美元的标准 plus 版本 Model 3,可选配 2,500 美元的升级内饰包。
2、重新上线全自动驾驶能力选装包(FSD),价格为 5,000 美元,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包降至 3,000 美金。详细对比看上图。
3、销售与服务政策调整:开始在北美关闭线下店,改为纯线上销售,取消试驾。相应的,车主可在试驾 7 天或者 1000 英里范围内全额退款。这项政策将推向全球,同时还将加大对售后服务体系投资,实现当天响应及更多的上门服务。
至于中国,One more thing。
3.5 万美元的 Model 3 标准版将在 6-8 个月后开售,而且是国产的,来自上海的 Gigafactory。
这个消息,来自@特斯拉 CEO 马斯克(如上图),同样也来自国内的供应商。
我在微博已经发布了这条消息。来源,是刚刚参加了特斯拉上海工厂供应商会议的朋友。
可以确认的是,特斯拉已经要求供应商在 7 月底批量交付。微博上则有人回复称:6 月 PPAP, 8 月 SOP。
一个可以说的八卦是,特斯拉提供给供应商的数模图纸,详细的可以直接拿来造车。特斯拉说,中国逆向开发厉害,但供应商要把图纸共享出去他们也不在意、不担心。因为技术在于软件。
这个说法,让人更容易理解特斯拉为什么有底气在推出标准版 Model 3 时,还在今天对全车型进行了大规模官降。Model X 狂暴加速性能版的价格调整,更简直可以用「跳楼」来形容,降价超过 30 万元。
特斯拉的核心在软件,在 BMS、在由 OTA 和深度学习团队、芯片开发团队共同打造的 Autopilot 自动驾驶产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能力,特斯拉才能有高的硬件溢价,才能在今天来个「跳楼价」。
这么多劲爆消息,自然少不了各种分析和特吹。
车和家创始人@李想 的相关评述是最热的。
他说特斯拉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国产的 Model 3 铁定直接卖到25-27万起(补贴前售价),咱们就别再搞这些丢人的宣传手段自嗨了。
完整表述如下:
看到国内不少有头有脸的汽车品牌,推广电动车的时候还在用60等速宣传自己的续航里程,甚至直接把这样的虚假续航里程数字贴在车屁股上,真有点大跃进的感觉。
各位汽车行业的前辈和大哥们,特斯拉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按照目前的汇率,国产Model 3铁定直接卖到25-27万起(补贴前售价),咱们就别再搞这些丢人的宣传手段自嗨了。
媒体也别再配合60等速共嗨了,这样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和辨识能力都不具备,以后就真没饭碗了,好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说了这么多不好听的话,我就扮演这个得罪人的角色了。时间不多了。
带头大哥的话一出口,马上带了一波节奏。有人简单总结为: 国产电动车药丸。
到下午,42号车库的小康又发了一篇分析文《Elon Musk 开枪,你躲得掉吗?》。文章向中国新造车公司和BBA们放炮:
你们的 Model 3 在哪儿呢?你们的首款纯电动 SUV,产能爬坡顺利吗?
中国的新造车公司们,从 2018 年下半年到今天,我们见证了一个体量十倍甚至百倍于新造车的特斯拉,在中国投放新车型的绝不逊于任何创业公司的执行力。
这样的分析和文章,作为一名自干五「特吹」,必须说声「非常过瘾」。但从#碳粉#审慎看好立场出发,在琢磨一天后,我不得不说句:
大家的枪口会不会指错了方向?
就特斯拉而言,推出 3.5 万美元、大家买得起的 Model 3 标准版,早就写在特斯拉宏伟蓝图中,也早在过去三年被多次确认过。这一次的提前发布,无非就是「靴子落地」呀。
而特斯拉为什么要在美东时间 2 月 28 日 下午发布这条消息?从历史角度看,大家买得起的 Model 3 的推出,意义又在哪里?对于新造车公司,这又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
在我看来,这一次提早发售 Model 3 标准版、大规模官降和关闭线下店改为线下销售,首先是:
特斯拉的债务战争
历史无数次证明,马斯克每次在 Twitter 上异动了,特斯拉一定有大事。
但隔着大洋,我们只看到马一龙在十天前( 2 月 19 日)不惜再次跟 SEC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撕破脸,也要发布推特宣称「2019年,特斯拉要生产50万辆汽车…预计今年的交付量将在 40 万左右。」;以及前两天看起来依然冒失的三条预告微博「星期四、加州,特斯拉新闻」
作为特吹,我们更容易忽略,虽然 Model 3 正在北美市场按着 BBA 们摩擦摩擦,特斯拉也创记录地在 2018 年卖出去 24.5 万台车,一年顶过去 15 年,但在 2018 年、甚至 2019 年 1 月的中国——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因为政策、关税等问题,特斯拉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可以用销量惨淡来形容。
甚至将特斯拉在中国的连续降价(到今天为止,应该是第四次降价促销了),视为特斯拉执行力爆棚和组织结构有力的代表。
但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在过去几周,伴随着特斯拉股价的大幅度波动,它的债务危机即将引爆!
其实,海外媒体已经多次报道:
特斯拉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文件显示,特斯拉有 9.2 亿美元的可转换高级债券将于美东时间 3 月 1 日 到期。如果特斯拉股价达到每股 359.87 美元,这些债券可以转换成特斯拉股票;如果没有达到,特斯拉就必须用现金支付债券,而这将耗去特斯拉四分之一的现金。
美东时间 2 月 28 日,在特斯拉宣布提早发售 3.5 万美元标准版 Model 3并在中国大规模官降后,特斯拉股价上涨 1.63%,攀升到 319.88 美元每股。要达到目标位置,还需要超过 10 %的涨幅。
海外分析师说:除非 3 月特斯拉 Model 3 大卖,否则偿还债务将让特斯拉陷入资金短缺的窘境。
于是,在过去的两个季度,特斯拉一直在努力实施大规模重组、裁员、控制供应链成本。(关注微信公众号「电动星球News」,后台输入 cj,查看关于特斯拉财报的报道。 )
而这一次提早发售 3.5 万美元标准版,关闭线下店改为线上销售,从债务角度来看,依然是要摆脱资金链紧张的窘境,从又一次生死存亡关口脱身而出。
今年 1 月,马斯克发布内部邮件:
「很抱歉,我知道这些数字不好看,但我希望你们能明白,能清楚,能看见我们前方依然有着非常崎岖的道路。」
这是马斯克与自己的战争,债务与现金流的战争。
作为一名「特吹」,我希望着马斯克能打赢这场战争,进而
打败燃油车
只要看过《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译名:《谁消灭了电动车》)这部电影,你一定会相信马斯克的愿景绝不是虚言:特斯拉的使命是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进而更加倾佩他为此付出的努力。
因为,在特斯拉之前,有一款车曾经有机会让这「世界停止依赖化石燃料」,朝着零排放的未来迈进。(关注微信公众号「电动星球News」,后台输入 EV1,查看相关报道)
它的名字叫做通用 EV1 ,诞生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期。
事实上,通用 EV1 在当时带来的冲击力丝毫不比今天的特斯拉差。
EV1 的外形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科幻,在美国引发的旋风更一度让好莱坞明星以拥有它为荣,一副要革了传统汽车命的样子。
但是,EV1 的迅速蹿红,让传统汽车厂商以及美国的石油巨头们都慌了。非常担忧因此引发电动车的热潮。 而为了确保电动车不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影响,美国车企以及石油巨头们不惜动用各种手段。
比如联合起来向联邦政府施压,逼迫 CARB (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废除零排放政策;比如买通媒体和部分组织,质疑电动车是否存在真实有效的需求以及它们对环境是否真的有好处;比如不惜代价收购为电动汽车提供电池的公司,然后毁掉这些公司的业务。比如,不再出售、出租 EV1 ,甚至将它全部销毁。
如果没有马斯克的疯狂与孤注一掷,就不会有特斯拉的成功,不会有 Model 3 的大卖,不会有大众投入 800 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的大规模生产、不会有奔驰 EQC、奥迪 e-tron,也不会有这一轮的中国造车新势力,不会有改变我们出行方式的「自动驾驶」,以及为所有汽车公司害怕又憧憬的「共享出行」。
Model 3 需要用更大的成功,证明自己是汽车产业的 iPhone 3g,进而彻底实现汽车产业的变革。
对所有电动汽车的利好!
从这一点出发,我并不认为 Model 3 标准版的推出,意味着国产电动汽车品牌、造车新势力药丸。
想想看,如果没有 iPhone 3g 打败诺基亚、摩托罗拉,我们就不会有看到 1999 元小米手机的狂热。
不是吗?即使在今天,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的竞争依然力量悬殊,大概可以用 1% 和 99% 来形容。
在社交网络上,电动汽车不环保的「反对」依然盛行,电动汽车的「续航」问题依然被无限放大;燃油车同样也能智能化的说法,则更加盛行。
即使,已经有无数人、无数文章反驳过这些。(关于燃油车能否智能的文章,可以参阅@董车会的 回应 @ 38号车评中心,为什么电动汽车更适合智能化)
蔚来的 TED 今天说「电动车不打电动车,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市场由中高端燃油车基盘向智能电动基盘转化。」
马斯克则说:如果有人能做出比特斯拉更好的电动汽车,以至于特斯拉破产了,这对世界也是一件好事。
应该「完」的,是那些骗补的、丑陋、不智能的烂车,即使它们挂着「纯电动汽车」的招牌。而谁制造了它们,大家心知肚明。
无论因为什么,我们都希望特斯拉能取得成功,也相信这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而言,无论是从改变市场认知、消费者认知的角度,还是从激励大家加大技术投入、改进产品、满足需求的角度,都是一个利好。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