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第一个专业的汽车文化博览之地,上海汽车博物馆除了包含众多的外资经典老爷车之外,也保存了很多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车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的馆藏数量远远比不上外资的经典老爷车,但是依然很好地展现了近现代我们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和汽车文化的艰辛发展历程。
这一次,我们就从它开始吧——
虽然直到1931年6月,我国才诞生了第一辆自主制造的汽车——民生牌75型。但是汽车在国内的亮相,比这早了30年左右。在清末的1901年,一位匈牙利人就将两台敞篷车带进了上海,当时距离汽车诞生也不过20年不到。很快,汽车就在上海的富裕阶层中普及开来,成为当时富人身份的象征。历经多年时间,各路汽车销售公司、驾校、加油站等配套设施也应运而生。博物馆里很好地记录下了上海汽车文化的发源历程。
不但是私人用车,公共交通也很早就在上海发芽了。1908年,上海诞生了国内最早的有轨电车和出租汽车;1923年,上海第一条公交车线路诞生。十多年后它们就发展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后来还出现了双层公交车。1935年,长途汽车客运业务诞生。到1948年,上海的公交线路已经多达14条。
私家车和公共交通的涌现,慢慢孕育出了国内最早的近现代交通管理体系。1927年开始,上海开始办理各种车辆的登记、检验、验照等手续;1933年,上海街道出现了最早的只有红绿两种信号的交通灯,同时伴随着大量道路交通标志的诞生。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都印证了上海国内汽车文明发祥地的地位。
虽然拥有民生牌75型这样的早期尝试,但是直到新中国时期,我们的民族汽车工业才开始真正起步。1956年,“解放牌”货车诞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辆自主制造的汽车。1958年,新中国第一辆乘用车—— “东风”CA71型诞生,同年第一辆“红旗”——CA72型和上海“凤凰牌”汽车诞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逐渐拉开序幕。
目前博物馆中一共保存了三台老红旗,其中也包括最早诞生的初代红旗——CA72型。它以一台克莱斯勒Imperial为样车,融入了大量如今被人所称道的红旗招牌设计语言,譬如扇形的直瀑式格栅、车尾的宫灯和发动机盖上的红旗一角,装备了一台仿制的162kW的V8发动机。它在1959年公开亮相,自此成为了御用的国宾车。
另外,馆内还收录了两台1974年款的CA770。它诞生于1965 年,属于CA72的换代车型,它也是第一款通过正规化流程自主设计的红旗轿车。它采用了更宽敞的三排座设计,装备了一台通过参考凯迪拉克发动机设计的5.65L V8自然吸气发动机。它总共生产了1300多台,是老红旗系列中产量最多、最成功的型号,被世人亲切地称之为“大红旗”。它还衍生出了多款不同的改型车,包括CA772防弹型,以及后来1984年邓小平阅兵时的座驾——CA770TJ。
上海在民族汽车工业的崛起中也扮演过不遑多让的重要角色。这台1964年款的上海牌SH760,与“红旗”一同诞生于1958年,那时被称为“凤凰牌”,外观仿制了当时的奔驰220系列,最高时速可达105km/h。它也是新中国第一款大规模量产的普通公务型轿车。
在它的基础上,外观更现代化的SH760A诞生了,它也是“上海牌”轿车中最经典的一款。它成为了当时政府、企事业单位、机关的公务接待,以及当时先致富的平民百姓代步的主力座驾。在80年代初,它的价格高达2.5万人民币,按照如今的购买力换算,相当于2500万人民币!
除了普通的公务型车,“上海牌”在大型豪华车领域也有所尝试。这款非常稀有的“上海牌”双排座敞篷车诞生于1970年,专为接待外宾和游行庆典活动而设计,具有后排座椅可以升降的独特设计。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此时的“上海牌”轿车已经具有很多现代化的设计语言了。如果不是赶上文革的话,它或许能有一个成为和红旗比肩经典的机会。
说起国内的SUV风潮,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名鼎鼎的北京212。1961年,为了取代当时的公务主力用车嘎斯69,北汽轻型越野车项目上马。1965年,北京212正式定型投产,此后这款军绿色的“吉普车”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了生产历史最长的国产车型。有趣的是,它是以一款名为“东方红”的轿车为基础,对车身、车桥进行重新设计打造而诞生的。它装备了一台75马力的2.4L直列四缸发动机,匹配3挡手动变速箱。
文革结束后,国内的汽车工业百废俱兴,合资项目逐渐拉开序幕。1982年,上汽的前身——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和大众正式展开合作,以CKD组装的方式引进了桑塔纳,1985年第一条桑塔纳的生产流水线在安亭落成,桑塔纳的国产化进程开启,一代传奇由此谱写。而历经30多年的经营,大众成为了国内市场份额最大的外资品牌。
然而合资品牌的崛起,伴随着的则是自主品牌的日渐没落。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下,“上海牌”汽车日渐被边缘化。这款1990年款的SH760B,在SH760A的基础上,参考了桑塔纳的保险杠和中网设计,而且换上了桑塔纳的大灯、尾灯、转向灯和方向盘,预示着自主与合资的此消彼长。1991年11月25日,最后一台SH760B下线,“上海牌”汽车从此成为历史。自此,馆内关于自主品牌发展的藏品也基本完结了。
从90年代的部分开始,馆里收藏的车型寥寥无几,在最后部分所展示的,只有少数几台与上汽自身以及它的合资伙伴有关的三台车型,包括一台通用的EV1、荣威350的概念版——N1概念车,以及一台拆解了车身钢板的三厢版大众POLO。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新能源车技术的简单宣传和展示,整体效果乏善可陈。
除了经典车型的展示之外,这家博物馆也承担了针对孩子们的汽车技术知识科普、汽车文化传播的功能,相关的展示也是十分到位的。首先是这台POLO的实体爆炸模型,车体被重新切分,各部分零部件都被悬空展示,一台汽车内部的五脏六腑都看得清清楚楚,哪怕是一个外行人看着都会觉得很过瘾。
其次就是必不可少的汽车各部件技术介绍和实物展示,详尽程度非常高。我甚至觉得可以媲美一些普通院校的汽车工程系随便对付的展示水平了。
游戏式的展示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馆内甚至还有等比例的上海F1赛道模型,以及搭载F1 2010的动态和静态模拟器。不过最便宜的游戏也要20块钱,一次只能玩6分钟,当然这对于自小喜爱机械或者电玩游戏的孩子们已经很满足了。
参观的当天正值工作日,而且馆址位置比较偏远,所以成年人来的并不多,反而孩子们成为了馆内参观的主力军。看完这群兴致勃勃的孩子们,我不禁感慨,没有发达的经济,就很难培养出成熟的汽车文化。有些贫困山区里的孩子,可能压根没见过几台汽车,而上海的孩子们就已可以在这么大的一个汽车博物馆参观了,可见发达地区享有的教育条件,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多么大,只能一声叹息。
自此,这次上海汽车博物馆的参观就告一段落了。毫无疑问,这家博物馆的藏品之丰富、历史积淀之深厚,恐怕国内没有几家博物馆能够做得到。
但是留下的遗憾也不少,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厚古薄今”的展示风格。作为一个80后,无论历史经典的馆藏车有多么丰富,我们或多或少都希望能进一步看到跟我们更有亲切感的20世纪90年代后的车型。而且21世纪初也正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为迅猛的一段时期,自主品牌的大面积腾飞也是近十多年来的事情,加上如今新能源汽车正在全球掀起革命,有着大量的技术沉,将来这段历史也是非常值得书写的,然而这家博物馆显然还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