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利对外官宣,其将基于自己的雷神电混平台推出新一代的电混系统,且新一代雷神电混技术将在今年年内就首发。
吉利在其2023年财报会上也表示,其希望将雷神混动技术在性能、节能以及智能方面做到行业第一,立志打造全球最强的混动技术。
技术迭代 雷神电混尽显吉利实力
早在2021年,吉利就发布了雷神电混技术平台。彼时,无论是热效率达到43.32%的发动机、全球最高3挡DHT Pro、40%以上节油率以及全动力域FOTA等六大混动核心技术,让雷神电混动力刚一问世就成为市场关注的明星产品。
到了2023年,吉利推出了新一代的雷神电混暨领克EM-P超级增程电动方案,将专注把混动系统的内燃机热效率提升至44.26%。
由于国内消费者更加偏好自主品牌的插混车型,因此2023年才上市的银河L7、银河L6以及领克08 EM-P等三款车型助力吉利插混产品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3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以搭载雷神电混系统的银河L7为例,其搭载了1.5T插混专属发动机,并配备了P1+P2 双电机组成的 3 挡 DHT Pro 智能电驱变速箱。这套系统甚至可以支持弹射起步,足见这款车型的动力性不容小觑。
此外,银河L7的零百公里加速 6.9 秒,WLTC 亏电油耗为百公里 5.23L,CLTC 综合续航 1370km,整体性能在国内插混市场上也是表现不俗。
即将推出的新一代混动发动机的热效率更是超过了46%,并且获颁中汽研华诚认证中心的“能效之星”认证。这款即将在明年量产的发动机,有望成为行业热效率最高的发动机。和上一代雷神电混系统相比,新一代的系统其满电满油最高续航将突破2000公里,整车百公里油耗将进入2L时代。
混动之争刚刚开始
2023年,比亚迪全球销量突破300万台,其中DM-i插混车型占据了半壁江山。为了能够应对竞争对手推出的新的插电式混动系统,比亚迪也在对自己的插混系统进行更新。第五代DM混动技术将实现整车2.9升的油耗水平以及达到2000公里的续航成绩。
今年,比亚迪也有望推出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秦L和海豹06两款车型。在内燃机方面,其依然将搭载比亚迪为混动准备的1.5L专用发动机,其中发动机最大功率为74kW,而电机的最大功率则为160kW。在电池方面,比亚迪将推出两个选择,分别是15.874度电和10.08度电的磷酸铁锂电池。
整体来看, 比亚迪在第五代DM插混系统上将主打小功率发动机+大功率电机+小容量电池的组合。这套组合也将进一步巩固其电机为主,发动机为辅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在变速箱上,第五代比亚迪DM将迎来大革新。随着采用双排的行星齿轮组,可提供两挡变速的变速箱的引入,第五代混动无论是从动力还是从油耗上来说,相比于上一代产品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如果单纯从性能指标上来看,吉利和比亚迪插混在续航里程上基本持平,但是吉利的油耗更低一些。油耗主要和发动机设计水平以及包括重量、风阻在内的整车设计有关。比亚迪的内燃机虽然热效率已经不低,但是吉利的发动机已经是把沃尔沃和雷诺内燃机团队全部整合在一起,单纯从项目经验和积累来说就胜过比亚迪一筹。
不过相比于性能指标,其实吉利如果想在插混系统上压过比亚迪一筹,关键还是在成本控制上。今年比亚迪推出的荣耀版车型在价格上已经完全把合资车企的燃油车抛在了身后,其中秦DM荣耀版的起售价格仅仅是7.98万元,很难不让消费者动心。
这甚至直接导致了日产、丰田和现代在入门级轿车上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对于吉利来说,怎么样在成本上追求极致,将决定未来自己的插混车型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之前银河系列多款插混车型虽然配置更高,但是价格也高于比亚迪的车型。吉利要想重新夺回国内自主品牌销量冠军,还是需要好好来梳理一下自己的车型布局。
吉利志在全球混动市场
在2023年全年业绩发布会上,吉利高层表示,其未来将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大、技术最领先的混动发动机企业。通过接连和沃尔沃以及雷诺的发动机业务的整合,吉利的发动机业务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规模体量都有自己不小的优势。
这次能够设计并制造出热效率已超过46%的混动专用发动机,本身就是对吉利在内燃机领域具备较强体系能力的一次最好的验证。
除了给吉利内部像领克、银河等供应雷神混动系统外,据传奔驰也将引入这套混动系统到旗下的CLA车型上,以取代老款CLA的内燃机版本,和基于奔驰最新的MMA平台的纯电动CLA一起,成为奔驰重要的销量贡献者。至于像雷诺、沃尔沃等,也有一定几率采购吉利雷神动力系统。
考虑到当下电动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然受到电池相关的制约,因此混动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成为中长途出行的重要技术路线。这个趋势不仅在中国,在美国同样也观察到了混动车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包括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都在提升美国市场上插混车型的供给。
所以,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吉利,亦或是国内其他自主品牌,持续优化和提升旗下插混系统的性能,在长期来看还是很有必要的。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