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乘联会公布了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排行榜。相比于厂家公布的批售数据,我们使用乘联会的零售销量排行榜,来更加客观地反应各个车企在国内市场的实际表现。
毫不夸张地说,2022年将对国内车市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
在2022年的销量上,自主品牌全面压过合资车企的趋势非常明显。
在冠军争夺战上,比亚迪力压一汽大众,登顶国内乘用车排行榜榜首。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上,一汽大众拥有非常完整的品牌和产品矩阵。
奥迪、大众和捷达的品牌组合,分别覆盖豪华、主流以及入门级三个品牌,即便在电动车领域,大众也有两款MEB的电动车ID.4 CROZZ以及ID.6 CROZZ。
比亚迪凭借纯电动汽车和DM混动车型,对一汽大众实现反超,尤其是在2022年中几个月连续突破单月20万的销量,足以值得国人来骄傲。
此外,长安超越上汽大众以及吉利胜过上汽通用,也是两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相比于比亚迪,长安和吉利的新能源战略刚刚起步。长安旗下的长安深蓝和阿维塔,而吉利打造了极氪、几何和睿蓝的电动车产品矩阵。
这些全新品牌,无论是从品牌知名度,还是从每个品牌旗下的车型矩阵来看,未来都还有太多值得提升的空间。对于比亚迪来说,现在的领先优势虽然很大,但是后面的竞争对手同样不容小觑。
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当前的重心也都在电动车上。以上汽大众为例,旗下三款ID.车型的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值得重视。
下一步,上汽大众不仅需要继续加大电动车车型引进的力度,也需要在现有车型的销售上动一番心思,看能否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
2023年对于上汽通用来说则是奥特能平台的产品大年。别克和雪佛兰都将有基于奥特能平台的战略车型问世。
至于奥特能平台是帮助上汽通用在销量上看齐比亚迪,还是和上汽大众一样,没有太大起色,都还有待销量来给出答案。
2022车市的失意者
长城汽车和东风日产在2022年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2022年,长城汽车在国内零售量不到76万辆,同比下滑20%,销量下滑幅度明显大于比亚迪、长安和吉利。长城汽车销量下跌的最主要原因有两个:
哈弗H6优势不再。作为长城汽车曾经的销量支柱,哈弗H6一方面受困于整个燃油车市场的下滑,另外一方面即便是紧凑型SUV市场,各个品牌几乎都有战略车型推出,而哈弗H6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优势。
可能长城很早也认识到了这个隐忧,其在多年前就已经推出了诸如赤兔、神兽、酷狗、初恋、大狗等多款紧凑型SUV,但是这些车型非但没有一款能够接过H6当年的大旗,反倒分散了原本就相对有限的市场推广资源。
长城在电动车领域的进展相对有限。目前唯一有量产车型在销售的欧拉品牌,受限于成本和芯片的制约,被迫放弃了黑猫白猫这样的入门级市场。
至于之前被寄予厚望的沙龙品牌还没有开始销售。对于长城来说,打好沙龙这一仗至关重要。
当前,长城汽车的重心都在DHT车型上。不过长城的DHT投放时间并不长,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让消费者了解这套系统的优势。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自主品牌未来的分化也更加明显。吉利和身后的自主品牌相比长城汽车的销量差距已经拉开到接近50万辆。这点需要值得长城汽车引发关注。
至于上榜的奇瑞汽车,虽然今年整体销量迈过了百万的门槛,不过更多还是依靠在出口市场的贡献。
在国内市场70多万的销量虽然表现不错,同比实现近20%的增长,但奇瑞在高端品牌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没有太多的斩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023年对于奇瑞来说,需要在高端智能电动车上要有所突破,而非仅仅依靠微型电动车来维持自己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存在感。
东风日产的销量下滑其实和广汽丰田的销量上涨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两家车企同样没有什么比较爆款的电动车,但是丰田的品牌力随着这几年多款战略车型的导入,使得其在整体销量上能够更上一层楼,实现自己百万销量的目标。
当前,大众和通用在国内都已经在加速投放自己的电动车战略车型,丰田也开始基于e-TNGA以及和比亚迪的合作开始在国内逐步释放自己的电动车红利。
日产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动作,除了e-Power这样的混动车型外,在电动车上的步伐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
即便是混动车型,e-Power在和比亚迪、吉利、长城的混动技术相比上,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
传统豪华品牌期待重回赛道
在乘联会的榜单上,唯一上榜的只有华晨宝马。2022年,传统豪华品牌汽车在新势力的冲击下,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光。
一方面,国内汽车市场在整体销量大致不变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在不断蚕食燃油车的份额。
另外一方面,BBA这些品牌在电动车领域的进展并不明显。无论是在三电系统还是智能网联,BBA以及二线豪华品牌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可言。
这和燃油车时代,豪华品牌在动力总成、操控基因亦或是内饰方面的领先不可同日而语。
当前,BBA以及沃尔沃、凯迪拉克这些品牌正在进行电动化转型,当然,豪华品牌的转型绝不是一蹴而就,不久的将来,这些品牌的第二代电动车就将问世,能否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扳回一城同样颇具看点。
2023年,在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退出,不少自主品牌电动车纷纷调价之际,特斯拉和问界品牌反其道而行之,打响了降价的第一枪。
考虑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增加,燃油车领域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哪怕是0.1%的市场占有率背后都意味着巨大的付出。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