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斯拉在全球范围的崛起,尤其是在市值上远远超过一众传统车企,让很多跨国车企巨头跃跃欲试。
众所周知,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整车企业的重心大多放在整车集成上。在零部件领域,其基本只会涉及发动机以及一部分的变速箱这样的核心零部件。
但特斯拉在自动驾驶、电池以及电控系统的自造,让很多车企就已经望尘莫及。更不要说,特斯拉还涉足超级计算机、机器人、手机甚至太空火箭和高算力芯片。
时下,无论是国内的新势力车企还是传统车企,将目光投向了芯片、电池和手机三个领域,希望在自动驾驶、三电系统和车联网方面取得突破,实现更好的性能。
难于上青天的芯片
车上的芯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电控系统需要用到的MCU,这类芯片制程并不高,但主要受制于供应链,目前依然处在供应紧平衡的状态。
另外一类是用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用到的芯片,其制程较高,设计门槛非常高。
对于MCU,虽然制程不高,且国内也具备代工能力,但是该类芯片基本被英飞凌、瑞萨、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等国外芯片企业所垄断。
由于之前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它们的芯片产品一方面价格并不高,另外一方面质量也比较可靠。除非是像之前那样供应链完全被切断,主机厂要切换这些芯片的需求并不迫切。
如果可以恢复到疫情前,整车企业不要说采购本地的MCU,即便是那些国外芯片企业的MCU价格也并不贵,且性能经过反复验证,非常稳定。
一旦疫情结束,一切恢复正常,当下国内整车企业投资打造的MCU产能除了供应自己之外,其他车企没有采购的需求。
至于后者,该类芯片制程往往非常高,被国内车企推崇至极的智能座舱芯片,高通8155芯片已经是7纳米。下一代高通的智能座舱芯片应该是5纳米的水平。至于自动驾驶芯片,更是对算力要求非常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设计一款7nm芯片,成本在20亿元上下。更不要说设计芯片之后需要流片,单次流片成本就需要2亿元左右。
如果流片失败,就意味着需要再次流片。放眼国内车企,能够轻松掏出20、30亿元的车企也不多。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芯片领域,国内涌现了地平线、华为海思这样的芯片设计公司,但是在代工领域,加工高制程芯片需要ASML的光刻机。
华为自己设计的麒麟芯片虽然性能不差,但不得不依赖台积电/三星这样的公司代工。所以我们现在一股脑涌入高制程芯片,同样面临很多限制。
手机也受到不少主机厂的关注
除特斯拉之外,蔚来也曾对外公开过,自己正在研发手机。而研发手机最大的原因是蔚来的车主中,有相当大比例的苹果用户。
但是碍于苹果手机系统的相对封闭,使得蔚来的车机系统无法和苹果手机的IOS系统完全交互,发挥最大的设计效果。
至于吉利,之前也收购了被严重边缘化的魅族手机,并有望推出定价不菲的高端手机机型。
在国内,手机的代工产业链非常成熟,如果采用安卓这样开源的系统,也无须花太多的精力在制作系统上。但也正是因为门槛低,使得国内过去一段时间涌现出很多手机品牌。
但目前能够存活下来的手机企业,其实也就屈指可数的那几家。特别是在高端手机市场,VIVO、小米也都尝试过产品向上,但是效果并不好。
所以对于车企来说,打造手机更多的是为了能够让手机和车机系统以及整车进行互联,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手机所依靠的,不仅是硬件的堆叠,还有背后的操作系统。在这两个领域,车企都不占优势。
电池可能是最需要发力的领域
电池,时下也是主机厂发力的重点。比亚迪、长城都有自建的电池企业,并且表现都不错。前者的刀片电池已经开始为特斯拉配套,后者的蜂巢能源也有望短时间内上市。
最近,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且估值破1000亿的广汽埃安所属的广汽集团,也有打造自己的电池工厂的计划。
和第三方电池公司相比,自研电池或者自造电池,的确可以避免供应链上受制于电池企业,确保电动车可以源源不断进行交付。
目前来看,电池制造也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但对于主机厂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目前的锂电池技术,是否是未来电动车的最终动力电池的形态,其实还需要打上一个不小的问号。
未来的某一天,无论是钠离子电池,还是固态电池突然获得了技术突破,成为实力完全碾压锂电池的技术方案。
那整车企业的电池部门,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不断进行多技术路线底层开发来确保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其实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即便是锂电池时代,如何在产品成本还有性能上超过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这样的第三方电池公司,本身对整车厂自己的电池企业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特斯拉的成功,让很多车企纷纷投身全域自研。但是特斯拉的全域自研,更多还是因为彼时没有完整的智能电动车供应链的原因。
全域自研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以及一支和传统汽车工程完全不同的人才队伍来提供技术支持。
放眼全球,拥有全域自研能力的车企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车企需要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前,国内汽车市场虽然很热闹,但绝大部分车企的盈利数据并不亮眼。如果将全域自研的子系统作为一个个资本的故事,为了得到更高的估值而进军这些传统车企并不擅长的领域。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