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年前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开始,华为就是流量大户,无论做点什么都会被外界关注。
近日在问界M7的上市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负责人余承东夸了一下自家产品,声称现阶段增程式电动更适合普通用户,立刻引发了广泛争议,魏牌CEO李瑞峰等人纷纷以此进行讨论。
经过过去十几年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领域的开拓,华为已经树立起了技术派形象,因此很容易陷入各种形式的技术争论。
在此之前,华为代表的激光雷达与特斯拉主导的视觉雷达就引发过激烈争论。这次的增程式电动也不例外,那么增程式电动与插电混动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哪一种技术路线更有优势呢?
什么是增程式电动
增程式电动,从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看出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一种电动车,而不是燃油车,也不是日系厂商所追捧的油电混合车型。
第二,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它的续航里程是可“增”的。也就是说,这种技术,是想打造一种基本没有续航焦虑的电动车。
其实增程式电动出现得非常早,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也并不新鲜。在新能源汽车普及之前,增程式电动就已经在两轮电动车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设计思路与现在的增程式电动是一致的。
受限于车辆本身的尺寸以及锂电池的化学特性,一款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是有上限的,不太可能一直提升。
那么为了解决续航里程不足的问题,就在车上加一个可以发电的装发动机,边走边充能,这样既避免了续航焦虑,又避免了充电时的繁琐。这个新加上去的发电机,业内称之为“增程器”。
因此可以这么说,增程式电动是一种权宜之计,它并不改变电池的化学特性,而是在车上安装了一个小型的汽油发动机。这个发动机所产生的电能并不直接驱动车型,而是全部用来给电池充电。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把电动汽车比作一款智能手机,增程器就相当于随身携带了一个充电宝,只不过这个充电宝需要烧油。
在理想CEO李想、华为余承东等人看来,这是现阶段最适合普通消费者的电动汽车。
因为充电桩、充电站的普及速度落后于消费者需求的增长速度,而增程式电动既可以加油,又可以充电,基本规避了目前电动汽车续航短、充电难这两大短板。
根据乘联会近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6月份,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27%,比预想的速度要快得多,充电基础设施跟不上用户需求的问题在短期内不太可能解决,这也是增程式电动认可度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与插电式混动的区别
增程式电动过去一直不温不火,基本上只有理想汽车一家在用,但最近这段时间理想ONE销量持续提升,岚图等品牌纷纷跟进,华为这个技术大佬的入场更是引发了外界强烈关注,增程式电动瞬间火爆了起来。
那么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插电式混动车型相比,增程式电动的区别主要在哪里呢?
插电式混动,顾名思义是一种混动技术路线。在常规的燃油车动力系统上,它又加上了电池和电动机,并且拥有插电接口。
这种技术的思路也很简单,常规的汽油发动机会有不同的工作状态,在高速工况下油耗低,在低速工况下油耗高,插电式混动的目的就是让整辆车始终处于最佳效率,低速时用电,高速时用油,这样就能大幅降低油耗。
由于自带加油和充电两种补能方式,它也可以跟增程式电动一样,避免充电难和续航里程短的问题。
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电动的区别主要在于,插电式混动的发动机和电动机都能驱动车辆行驶,而增程式电动的电动机只能用来发电。
从理论上来说,插电式混动更加智能,目前比亚迪等主流品牌已经可以做到根据不同的工况在用油和用电之间精准切换,或者可以油电兼顾,因此大大降低了用车成本。
而增程式电动工作原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增程器在发电过程中本身也有能量损耗,这就造成了一种比较尴尬情况,那就是在用电时,它需要带着没有什么用处的发电机。
在用油时,小排量发动机发电效率又比较低,本来是为了节省用车成本,但实际上在馈电状态下,油耗可能比燃油车还高,这也是增程式电动被质疑的主要原因。
谁更有前途?
在华为入局之前,增程式电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小众技术路线,但华为的技术大佬身份以及惊人的执行力,让这种路线瞬间火了起来。
搭载增程式电动动力系统的问界M7上市4小时订单突破20000,便是华为带来的效应。那么增程式电动与插电式混动,哪一种技术更有前途呢?
首先要指出的是,这两种技术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和充电难的问题,在技术上并不存在谁比谁更先进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插电式混动占据主流,已经得到了大量消费者认可。
与插电式混动相比,增程式电动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想要打破插混车型的优势地位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增程式电动成本较高,而且很难实现小型化,到目前为止,搭载增程式电动系统的车型都是中型、中大型SUV或者MPV,还没有出现在轿车上。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飞速发展,市场容量相当大,无论是插混、增程式电动还是纯电动车型,都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