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就在子公司沃特玛已经宣布破产之际,曾作为国内第三大锂电池企业的坚瑞沃能也被盛传即将步入破产边缘。
公告显示,2017年,坚瑞沃能年净利润-37.34亿元;2018年,公司净利润为-39.45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继续大幅亏损,净利润为-26.17亿元。连续三年的亏损值已经达到了上百亿元,即使是宁德时代面对这样的业绩也“非死不可”。
这家从国内动力电池方兴未艾时便起步,经历十余年的卧薪尝胆、一度站上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前三名的企业,最终落得了即将倒在了2020年前夜的命运。不禁令人有些唏嘘,坚瑞沃能究竟做错了什么,它的经历又能带来怎样的启发呢?
疾在腠理:成败皆磷酸铁锂
坚瑞沃能的前身是坚瑞消防器材公司,这是一家与锂电池行业八杆子打不着的企业。要想追溯其与动力电池行业的渊源,还必须要从被收购的全资子公司沃特玛在收购前的故事说起。
中国的动力电池研究起源于1994年。从技术上来看,本应占据了有利的时间因素。然而,由于国情所导致的商用化困难却限制住了动力电池前进的脚步,不消几年的时间,这一领域已经被几乎同时开始的日系企业牢牢占据。
虽然没能形成规模化产业,但动力电池的星星之火还是散落到了一批敢想敢干的中小企业身上,其中有一家格外突出的叫做沃特玛。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研发锂电池的制造企业,沃特玛在2006年开始就已经批量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即使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力挺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但国内首个研发、量产、商用磷酸铁锂电池的公司依旧是沃特玛。
在磷酸铁锂电池最风光的时候,沃特玛公司也迎来了最风光的时刻。2016年,沃特玛迎来了发展道路上的巅峰。2016年,公司员工扩张到了2000余人,日产32650型5.5AH电芯8万支,新厂区规划产能为日产32650型5.5AH电芯50万支。在沃特玛的客户中,有着一汽客车、东风、金龙、恒通等在内的几十家商用车企业,可以说“染指”了国内商用客车电池的半壁江山。
也正是在这一年9月,坚瑞沃能以52亿元全资收购沃特玛,溢价约6倍。收购后,坚瑞沃能主营业务从原有的消防设备和消防工程转向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沃特玛的辉煌时刻却在这一刻之后戛然而止。
疾在肠胃:也许是对手太强
2016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中该出现的名字已经悉数出现,万事俱备,只欠群雄逐鹿的那只“鹿”正式登场。而沃特玛则像是拿错了赌场的筹码,已经悄然被排除在了赛道之外。
从一份当时的动力电池企业技术路线来看,这样的情况早有苗头。在前十位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只有沃特玛还在坚持主攻研发圆柱形磷酸铁锂方向。
再看曾经一度坚决站台磷酸铁锂的比亚迪,此时已经在亡羊补牢地将三元锂电池技术应用于量产车身上,而无论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还是其他动力电池企业,都已经没有了圆柱形磷酸铁锂电池的身影。
市场的选择自然有其理由。三元锂电池的续航、高效让它逐渐成为了说一不二的主角,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成本、安全优势也依旧还能够分得一杯羹,圆柱形磷酸铁锂电池则即将被彻底淘汰。
而对于沃特玛,或者当时已经是坚瑞沃能的这家动力电池企业来说,为什么要将主要研发力量都放在一个不被看好的领域,这依旧是一个谜。也许是因为被收购之后的沃特玛失去了自由决策权,公司内部的繁文缛节抹杀了它的创新能力。也或许是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曾经的“同期生”成长太快,坚瑞沃能的体量和财力不允许它全力追赶……
总而言之,坚瑞沃能的辉煌时期,随着2016年的过去而正式落幕。当时间来到了2017年,等待它的就是大规模的亏损、裁员以及最终濒临破产的结局。
疾在骨髓:坏账成山,积重难返
在公司8月8日所发表的一份“股票暂停上市及终止上市风险公告”中,坚瑞沃能将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披露。
在电影《大空头》中,导演用牌局来对大投行的杠杆危机来进行说明:当两个人在赌博的时候,其他看客皆可对输赢继续下注,而更外层的看客则对下注输赢的结果继续下注,层层包裹下,牌局一旦颠覆,整体损失的债务远远超过了原本的本金,引起一系列的连锁破产效应。这就是为什么区区一批来自房地产的烂账会导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令高盛这样的大银行濒临倒闭。
而对坚瑞沃能来说,杠杆的压力也清楚地体现在了财务报表中。作为一个固定资产价值不过26亿元的公司,坚瑞沃能在2018年末的应收帐款达到了108.7亿元,而会计师在函征后收到金额相符的回复不过7.72%,也就是说,剩下的账目全部有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能够收回的账款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难以收回账款,也就意味着坚瑞沃能难以偿还对供应商所欠下的另一笔坏账。深陷债务纠纷的循环中后,坚瑞沃能也最终进入了破产前夜的清算程序。在如今缺乏技术、资金和订单辆的“家徒四壁”,坚瑞沃能虽然依旧酝酿着更换投资人的“东山再起”,但即使能够重组,它也早已错失了进入第一梯队的良机。
但愿坚瑞沃能与沃特玛所走错的路,能够给予风雨前夜的宁德时代们留下一个有意义的警醒。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