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关注 >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2019-11-20 09:02:58

  “东京车展完了!它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引领亚洲车市风向标的国际五大车展之一,而彻底沦为日本本土品牌自娱自乐的舞台。”

  在刚过去的46届东京国际车展上,类似的言论层出不穷,而言论的背后,是今年仅有奔驰和雷诺两个外资品牌参与其中,上一届还有大众、奥迪、宝马、沃尔沃等海外13家厂商19个品牌参展。无疑,海外品牌纷纷抛弃东京车展的做法,让东京车展失去了它原本的吸引力和应有的光环。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封闭的市场、本土太过强大的日系汽车品牌,或许是本次或未来那些国际汽车品牌退出东京车展的原因,但从汽车产业的角度来看,东京车展正在丢失其在亚洲和全球汽车市场上应有的引领性,特别是在电气化的步伐上,也与中国和德国这两大主流汽车国家的战略背道而驰。

  实际上,不仅是东京车展走向没落,延伸至日本制造业的高光时刻和引领趋势也正在大打折扣,从夏普、东芝、松下等世界性知名的家电、3C品牌和产品逐步退出消费品领域的全球“大撤退”,到神户制钢、三菱油耗的造假,新干线底盘断裂,高田气囊的破产,这些对日本GDP滞涨有着重要决定因素的制造业,在日本制造业失去的20年后,继续褪色。

  对日本而言,他们或许明白,由于资源、人口红利、老龄化、进出口市场等客观要素的影响及左右,日本制造业必须要经历“从制造业全面蓬勃发展向高精尖方向发展”这个过程,做不可替代者,而这个过程势必是异常痛苦,甚至是刮骨疗毒般的改变。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就像日本经济研究专家野口悠纪雄在其2007年出版的《制造业幻想使日本经济衰弱》一书中提到的那样,“若是继续与新兴国家的制造业进行低成本的体力竞赛,任何产业都会因失血过多而亡,所以,在那之前应该马上从这些事业中收手。”从现在来看,日本制造也发展思路正是如此。

  匠人精神、精工细作,或者是日本人的偏执,或许原本就注定了这个国土并不辽阔的国家和民族,他们的品牌和制造业存在这种天然的归宿,只不过从山寨到自主再到创新的制造业发展历程,不同阶段创新模式的变革与选择,更彰显了日本不同于中国的思考模式。

逝去的高光时刻 

  毫无疑问的是,回归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史,它的确是一场传奇,快速的崛起无形之中将日本制造业推向了全球的高峰。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在“山寨”和“逆向工程”中进行复苏。但是以20世纪80年代为节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让日本当局意识到,单纯依靠“技术引进”的模式不能促进日本经济的持久发展,必须培育自身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不败地位。

  随后,在“科技立国”的战略口号中,日本开始将发展重心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倾斜,诸如原子能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与飞机制造业等成为资金与智力资源的主要输送地。之后,又在“科技创新立国”的新口号中,经济乃至制造业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在此期间,日本无论是在科技研发人员数量、论文发表数量还是专利申请数量上,均取得了重要突破,而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精尖领域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日本已然跃居全球为数不多的技术发达国家行列之中。

  如日中天时期的日本制造业,不断创下辉煌的历史。有资料显示,全世界90%的数码相机是日本制造,日本持有全球37%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和66%的半导体原材料。而在全球50强企业名单中,人们会发现丰田、本田、日产、三菱、松下、日立、索尼、东芝等国际知名龙头企业的名字,而它们皆属于制造业领域。

  事实证明,过去的辉煌有多高光,那跌落谷底的落魄就有多荒凉。

  日本电子产业五大巨头日本电气、富士通和索尼在过去十多年里市值蒸发超过一半,手机、相机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锐减;曾在液晶面板领域享誉全球的夏普深陷债务危机,不得不裁员、卖楼、破产乃至最后卖身鸿海;松下、东芝等过去在家电领域的领头羊,最后在沉沦中不得不将旗下家电业务出售给中国的长虹和美的;还有日立、NEC等响当当的名字,正在慢慢淡出大家的视野……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除此之外,日企质检和财务造假丑闻接二连三被曝光,震惊全球。如日本第三大钢企神户制钢所、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东芝、世界第一大碳纤维生产商东丽株式会社、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公司等,不一而足。

  一时之间,不少人开始唱衰日本制造企业,声称其早已“名存实亡”,精湛的制造工艺与高效的生产效率已是昨日辉煌,曾被奉为圭臬的“工匠精神”和“质量管理”也遭到质疑。更甚的是,不少企业造假是长期行为。由此现象折射出的是日本制造竞争力的下降,大量企业面临艰难转型。

  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讲,目前日本强大的品牌只有丰田、本田这样的日本汽车制造业,以及在服装领域一直被消费者认可的优衣库了。那么从文章开头描述的东京车展的没落,到服装这样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未来还会在不断崛起的中国市场和转移中找到存在感吗?

强者的弱点

  海尔CEO张瑞敏曾说过:“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日本过去辉煌的那些知名制造企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时代巨变、沧海桑田。那么究竟是什么缘由将日本制造拉下神坛,让一个个巨星在短短20年时间就逐步失去光辉,遭遇集体性的失语?

  或许,这个国土面积几乎只有中国云南一个省大小,人口只有1亿多人的日本,注定了它从资源和内需消费市场上,就不具备内生力优势,而必须依赖海外更庞大的消费市场,去消化日本制造业诞生的工业产品,日本从经济崛起之初就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输出型国家。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分析人士指出,长期以来日本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是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的主要原因。2016年的数据也显示,海外需求对日本GDP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一半。但依赖出口也意味着机遇与风险的并存,由于全球贸易摩擦、关税等风险因素,在日元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势必也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更重要的是,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人口红利的丧失,逐步推高了制造业的成本,给日本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制造业的崛起,印度、韩国、东南亚国家强大带来的虹吸效应,让日本制造在成本和速度中败下阵来。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有部分日本制造业企业其实也早已预料到这一点,为此他们在过去二十年间,为寻求更低的人工和材料成本,将生产基地迁至日本以外,而将主要研发力量保留在本土,然而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生产与研发的分离,使得创新部门掌握的消费终端信息大大滞后,难以迅速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IT和互联网上的技术和迭代速度加快,使得擅长“在模拟技术方面慢功出细活”的日本制造逐步丧失机会。

  而追求极致质量和细节的“匠人精神”也令日本制造业沉溺于技术升级,当技术无法与产品实用性相合,过高的技术追求反而为企业带来成本危机,令企业丧失市场竞争力。日本制造业研究专家汤之上隆在其《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阐述:过度依赖匠人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等因素,成为日本制造业没落的重要原因。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如果说企业的强大与人有关,那么日本制造业的衰退,同样也存在诸多人的因素。从高福利、铁饭碗的“终身雇佣制”,到经济泡沫破裂后企业不得不大量接受成本较低的“派遣员”,这背后导致员工的职业热忱和责任感大打折扣,也失去了工人对产品的极致苛求。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张玉来认为,和原来终身制的员工相比,这些人由于没有归属感,对企业的质量改善和技术进步都不感兴趣,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落。全球最大安全气囊制造商高田因质量问题轰然倒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日本制造走向何方?

  事实上,日本真的败北了吗?

  先看一个数据,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上,日本有52家,德国有32家;连续几年的汽车零部件百强榜,日系都占据领先位置;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单位种植产量居世界第一;铁路普及率和技术成熟度,在全球数一数二;日本文化产业高度发达,风靡世界……

  虽然日本在制造业层面已经不及从前的巅峰时刻,但凭借技术创新,整个日本制造业正在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从下游转向上游,大量企业抛弃原有低端制造业,转变为B2B的高端制造业。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以家电产业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产业政策向高新技术、高端制造等倾斜,传统制造业逐步衰退,而日本制造业则进入国际化布局阶段,日本逐步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家电领域的领先者。

  进入21世纪之后,家电产业向数字化转型,技术壁垒越来越低,中国和韩国在成本优势下后来居上,日本家电企业受到强烈冲击,多家企业家电业务被中国企业收购,这也迫使日本制造业必须向更高端和不可替代性领域转型。

  正如野口悠纪雄在其《制造业幻想使日本经济衰弱》一书中提到的,日本应该做的不是和中国扭打在一起,而是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到智慧的比拼上。所以,日本制造业转型了,他们放弃原来的多元化战略,走向单极化趋势、迈向更高阶段的布局。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比如曾以数码相机闻名于世的奥林巴斯,旗下80%业务已经转向医疗;索尼虽然其智能手机并未在全球掀起热潮,但它却掌握着智能手机摄像头技术,而拍照又是目前手机不可缺少的功能之一,这就令索尼成为智能手机界核心部件的“隐形冠军”。他们都以这样的高价值模式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

  在全球化程度已经相当深远的今天,工业加工领域随时会因为人工成本的上升、政策的变化转移到别的国家,但是产业链的上游,像高端材料、高端部件领域,则不会轻易发生迁移。虽然部分日本制造业企业离开了终端消费市场,但它们并非被迫退出,而是选择主动抽身,并转型至需要更高技术门槛且竞争并不激烈的商用市场,它们仍是市场的有力竞争者,这也是近年来日本制造业虽然在消费领域遭遇重大挫折,但依然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可见,在这场失去的辉煌中,日本制造也早已进行着自己的进退与选择,它放弃的是基于传统工艺和信息技术的家电、消费电子业务,致力于更具附加值的解决方案;放弃的是满足生活和办公需求的一般电子产品,选择的是直接服务企业的高端制造业。

失去的20年 日本制造做了什么?

  也有观察人士如此评价:“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制造业衰落”这种论调有点偏激,其实日本早已完成制造业的布局,并且牢牢占据产业链高端,在以退为进的过程中实现了小而美的华丽转型。所以,我们更应该相信,日本制造并非外界唱衰的那般没落,它或许只是选择了一条符合自己发展进化的道路,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这条道路或许也是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需要借鉴的。

  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东京车展,它即便是沦为日系车自娱自乐的舞台,但从丰田汽车“车展的主角是人,不是车”的这个观点来看,日本汽车已经从单纯的关注汽车演变到更加关注人与社会、人与交通、人与出行的方向上。

  就像丰田社长丰田章男曾说的那样:“在接下来的100年里,没有人能保证传统汽车制造商会继续在出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一场关键的战斗已经开始了,不是输赢,而是生死攸关。”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点击关键字阅读相关文章: 文章来源:汽车公社
阅读

评论

评论内容最少2字,最多200字
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