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之后,市面上就出现了很多非常创新的车机系统。而且目前来看,很多国产品牌和合资品牌也正纷纷入局。
在当前这个车机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老牌 BBA 的车机系统已经略显老派。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实力雄厚的 BBA,在车机创新这件事儿上这么磨磨蹭蹭。
自主品牌的车机系统有多创新?
在对比 BBA 之前,先来看看自主品牌的车机如何创新。
在内容生态上,可以内置高德地图、QQ 音乐等娱乐应用,以及道路救援,养车服务等服务应用,可以在车机上登录这些应用的账号,可以将手机日程同步到车机,在车机上得到更同步的体验。
在交互方式上,出现了更适合车内场景的交互方式,比如语音交互、手势识别、人脸识别等,以及一些更方便的功能,比如 AR 导航、无钥匙进入等,还有一些更前瞻的概念,比如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场景引擎。
在内容呈现上,出现了「小程序」这种轻应用的形式,以及一些更深层次交互的车机手机互联方案。
在这些基础之上,甚至还有的车机系统还可以点外卖、定电影票、玩游戏…… 似乎有一种车机想要完全代替手机的态势。
与此同时,我们再来反观 BBA 的车机系统:没有太大突破的功能组合,风格相似的配色布局,微乎其微的本土化程度,以及似乎还是老一套的交互方式。
从开放的信息来看,仅有的一些本土化工作,可能在于奥迪和宝马在地图导航上接入了高德的数据;BBA 都要接入天猫精灵;奥迪最新的 MMI 可以接纳第三方开发的服务和应用;奔驰最新的 MBUX 系统吸纳了百度的智能知识问答在线服务,和查询出行限号等本地化等功能;宝马在这两代车机系统内加入了手势识别和语音交互两种交互方式。
那么,为什么 BBA 的车机系统没办法有太大突破?为什么有些车机都能点外卖了,BBA 却还不能接入一个完整的高德地图?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 BBA 的车机系统没有太大突破?
1. 所谓「好的车机」无法带动销量
目前来看,一辆车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动力系统、底盘悬架、外观内饰、品牌价值等因素,车机系统似乎只算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无法「主导」用户的购买决策。有人能因为 iOS 买苹果,但还没有人因为一套系统买一辆车。
既然现在的产品力已经足够卖车,再花时间,花大价钱去增加一个更好的车机系统,似乎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低的行为。
2. 研发一套满意的车机成本太高
汽车品牌擅长的往往都是机械制造这种硬件能力,软件能力非常弱。如果想要研发一套更本土化的软件系统,基本就要从头开始。
而且,这不是一次完全的重生,BBA 有自己的历史包袱,所以是带着镣铐跳舞。有些功能(如语音控车)需要从车辆底层重构电气化结构,这个成本和周期又会增加。
另外,本土化的通用产品(如高德地图/QQ 音乐等)又是一个新的成本,放弃已有的技术储备,再花钱用新的,这可能会动了一些人的蛋糕。
所以,要建设完整的研发团队,经历漫长的研发周期,再与硬件相结合进行生产制造,这背后的成本可想而知。
3. 适配和运用资源很难
车机系统本土化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植入一套资源,重要的是后续的工作。
BBA 都有自己特殊的交互形式,比如方向盘硬件、触摸板、旋钮等等。这些功能应用如何与 BBA 自身的交互方式更好地融合,是一个难题。
另外,接入应用资源之后,如何分配资源同样是一个难题。假如一个车机同时接入了 QQ 音乐和虾米音乐,那同质资源如何分配?难道把所有版本都呈现给用户吗?这么想想,再之后的「千人千面」就更难了。
4. BBA 在创新路上的姿态要稳
BBA 作为大众豪华品牌的代表,不能说风就是雨。相比自主品牌,他们的出货量太大,风险自然就大。所以他们必须要做最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冲到一线去创新。
BBA 的品牌价值众所周知,所以在车机系统上肯定也希望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外接一套现成的。想要自己定义一套车机,按照德国人严谨的做事风格,落地起来肯定会很漫长。
举个例子,奥迪在最新的 MMI 系统中接入了 3 套语音资源,包括纽昂司+出门问问+天猫精灵。在这套语音中,用户发出一条指令,纽昂司最先接收,然后判断分发给谁去解决这个问题。
从这 3 方资源背后的属性能看出一些端倪,纽昂司一直以来都是奥迪的语音供应商,出门问问是大众集团在中国成立的技术储备公司,天猫精灵是有本土化资源的语音系统。
老合作伙伴+自己的技术公司+本土化资源,仅一个语音系统就搞这么复杂,能看出来背后是各方势力的博弈,以及品牌的用心。
5. 体制问题,研发落地周期漫长
BBA 公司规模大,人员多,内部利益复杂,所以决策和落地周期非常漫长。没有历史包袱的自主品牌两年做出来的事情,BBA 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久。比如奥迪和一家国内 Tier 1 在车联网上面的合作合同,一签就是 10 年。
6. 文化差异问题
中国的互联网生态繁荣而特殊,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
没有跟随中国互联网一起成长的经历,可能就没办法深刻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在 BBA 德国总部看来,他们可能并不理解,甚至根本想不到中国用户有这样的需求。
7. 用户需求还不够明朗
现阶段来看,用户对车机系统的需求还没有一个非常明朗的答案。
虽然市面上的确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功能,但这不代表用户全都需要。用户需要什么功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提供这些功能,不仅 BBA 没有想明白,整个行业也没有想明白。
回顾一下这几年,在车控方面,实体改触屏或者语音,改了好像还没实体好用;机械仪表改为液晶仪表,被吐槽信息显示不明朗;车机地图,在大屏上也就是比手机显示更大了些。
再比如用车机买电影票,用户可以用车机选择电影院、时间、场次,但是到最后真正付款的时候还是要拿出手机扫码,这种冗余的功能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这是整个行业要思考的问题。
那回顾下这几年干了啥嘛。车控,实体改触屏,改了还没实体好用。液晶仪表盘被吐槽信息不明确。地图,放大屏上也就是比手机支架略大了点。音频节目,反正还是按 iPad 的触屏控件来设计,开车时也选不了歌。
BBA 的车机体验到底如何?
我们开头标题就在问,都 9102 年了,为什么 BBA 的车机还那么 old school?好像暗指它们不够创新。但当我把这个想法抛给我身边其他人的时候,得到了不少异议。
有些人反问我:BBA 的车机真的不好用吗?我倒是觉得还行。
还有些观点比较柔和:虽然我也觉得 BBA 的车机不好用,但是我可以接受,因为我开的是车,不是车机。
对比自主品牌,BBA 的车机的确略显老派。但是从现在的用户需求来看,BBA 虽然没好到哪儿去,但也没差到让用户忍不了。虽然没有内置的高德地图、QQ 音乐,但是我们还可以连蓝牙,连 Carplay/CarLife,还是能满足最基本的娱乐需求。
回到问题的本源,难道加入很多功能,接入很多互联网资源就很好了吗?不一定。
就我来说,我还没有遇到一套完全让我折服车机系统。很多功能能做到手机车机体验一致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要说体现出车机自身的优势或特色。
所以说,现在的车联网功能只能算是创新,还不算颠覆。BBA 做的不算太差,自主品牌也没做到完美。
我们刚才分析了这么多,能看出来 BBA 要做一套令他们满意的车机系统,有非常多的阻碍。虽然我们在 BBA 现有产品上没有看到太多突破,但是我们一直能听到他们在软件系统上努力的消息,他们早就有意识进行技术储备。
还是那句话,BBA 有足够的竞争力卖车,所以他们不必冲到一线去创新,他们只需要做最对的事情即可。
现在最主要的矛盾不是 BBA 要不要抓紧跟风植入这些功能,主要矛盾还是研究什么是最适合车载场景的交互模式,哪些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功能,这是整个行业要思考的问题,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目前来看,好像 BBA 刚好卡着用户「最基本的需求」和「销量刺激」以及「成本」之间的奇点。他们越是卡地严丝合缝,我就越觉得他们心中越有底。
不要着急,毕竟大象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