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马的“龙哥”被骑自行车的白衣男“反杀”这件事,经过长达十多天的发酵,最近总算告一段落了。但人们心中仍然有一个问号:为什么又是“宝马”?
说实在的,作为世界一流品牌的宝马,在中国似乎承载了太多……每每出现社会新闻,宝马都要成为主角,而“蛮横车主”也常常与宝马相关联。
对于宝马和千百万宝马车主来说,这公平吗?
那么,到底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一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以运动和操控著称的汽车品牌,宝马确实被一些车主开得很“凶猛”——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两年前高德地图公开交通大数据,把凯迪拉克车主说成最爱去洗浴场所那件事?
在当年那份交通大数据中,同时也依据高德地图的驾驶评分数据给出了一份年度“野蛮”驾驶的排行榜,宝马,就位列最“野蛮”汽车品牌的第五名。
平时上下班的路上,你总能见到这类人:他们开着改装后(受限于我国法律,大多数只是改改包围、加装个尾翼,进阶一点的也就是“低趴”)的“钢炮”,绿灯一亮,随着尖利的引擎声,窜得比谁都快。
与此同时,在路上最喜好穿插加塞、挤占非机动车道、闯红抢黄的,通常也是它们。
这样的行为背后,擦挂剐蹭自然是少不了的,进而也容易衍生摩擦与纠纷——发生在昆山的这起事件,就是因为“龙哥”驾驶的宝马抢占非机动车,与电瓶车擦挂而引发的。
在记者看来,造就这些“马路杀手”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汽车文化、尤其是赛车文化的缺失。
有朋友或许不服:谁说中国没有汽车文化?排气管上绑红带子、挡把套佛珠、车顶各式毛绒玩具、贴对联、内涵段子、抖音贴纸,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汽车文化。
但真正的汽车改装和赛车文化,在中国至今仍然几乎是沙漠状态。
大多数人宁愿在马路上大脚油门宣泄,也不愿意花上几百元去赛车场真真正正地跑上几圈赛道。
而“改装”也停留在车门拉个花、车内装个跑马灯,很少见到有人涉及核心——即使不能合法改装发动机,至少可以改个赛车式座椅、改个悬架吧?
但要是有机会统计马路上那些张扬的“钢炮”,这些内里的改装怕是百里挑一也找不到。
在国外,即使是家用车,也会有爱好者组织专门的赛车比赛,在封闭的赛车场内,遵循一定的改装规则,大家以车会友、一分高下。
在我们身边,只有无数个内心骚动无处发泄的“宝马哥”,开着心爱的3系在马路上呼啸而过。
另一方面,对于文化程度和修养境界不够高的驾驶者来说,“好车”给他们的心理暗示十分巨大。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汽车持有的是相当刻板的Stereotype。“开宝马坐奔驰”这句话流传了20多年,不少人都认为宝马就是要快人一步,所以一坐到宝马方向盘后面,不自觉地就把油门踩得很深——
葫芦侠当年就曾亲眼见过一场车祸事故,一位20出头的年轻小伙,从朋友那里借来一辆宝马3系,不知不觉间就在乡间小道上开到80公里,最终失控冲出路边,撞伤了三位行人。
从某种角度来说,宝马就像“红舞鞋”:如果驾驶者自制力不够,就很可能驾驭不住它,越来越快……
更重要的一点,吃瓜群众也总喜欢给“宝马”贴标签。设想一下,如果“龙哥”开的是大众、雪佛兰、丰田,新闻标题中会出现这些汽车品牌吗?
不管是普通车祸,还是“龙哥”这样的社会案件,一旦涉及的车辆是宝马这样的豪车,从新闻机构到普通看客,都会把车型当做津津乐道的重点之一。
于是,我们才在各种新闻标题中看到那么多“宝马男”“保时捷女”——在网上分别搜索“宝马司机”“奔驰司机”,返回的结果都是1300万条左右,而且大多是社会新闻的主人公;而搜索“吉利司机”“荣威司机”,返回的结果只有一半,其中还包括不少招聘信息……
发现问题的关键了吗?如果是开着“买菜车”的司机发生了社会新闻,几乎没有人去关心新闻主人公开的是什么品牌的车型;而一旦是宝马、奔驰、保时捷,那么汽车品牌就会成为新闻的重点信息之一。如此一来,“宝马们”的出镜率当然越来越高。
汽车永远都只是一个交通工具,它们本身并没有正能量负能量可言;让驾驶者“嚣张”的,其实是心魔,而绝不是宝马。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