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刚开始,中国新能源市场就开启了新一轮的价格战。其实大多数汽车厂商都不喜欢价格战,那些销量还不错的厂商,抗风险能力是比较强的,能跟上市场节奏;但对那些尚在襁褓之中的品牌来说,这一轮价格战却像是催命符。
小米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它的首款车型小米SU7在网上宣传得铺天盖地,但价格始终不敢公布。那么在降价潮的冲击之下,小米的造车之路或许会变得更加艰难。
小米SU7为何就是不公布售价?
从去年底到现在,小米SU7的宣传攻势就没有停过。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众论坛,到央视春晚,从雷军本人,到各路自媒体,都在不停地宣传这款车,关注度直逼问界M9或者仰望U9。
但问题是,问界M9和仰望U9都是明码标价,而小米SU7预计在上半年量产,却到现在都没有公布价格,甚至连大致的价格区间都遮遮掩掩,这倒是非常符合小米在智能手机圈子里的打法。
首先,这是小米的“路径依赖”,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小米就是“万物皆可宣传”,一部售价,200元的差价,雷军都能发N个微博,小米现在的玩法,还是自己熟悉的那一套。
其次,小米低估了中国车市竞争的激烈程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米SU7是一款中大型轿车,按照燃油车的经验,这种车型势必是要往高端上走的,不过从去年年初开始,国内厂商就把纯电中大型轿车的售价卷到了15万元左右,这令小米相当尴尬,在定价方面举棋不定。
如果是比亚迪,或者问界,它完全可以不在乎友商的定价,因为它们手里是真有东西的。友商的跑车卖十几万,比亚迪的仰望U9卖168万元,这二者并不冲突,因为仰望能提供的东西友商提供不了。
但小米不同,它手中没有任何能领先同行的技术,只能堆配置,但一个销量为零的新品牌,堆配置是比不过那些成熟品牌的。
这就是小米目前面临的困境,汽车不是手机,手机的试错成本太低了,如果定价后发现消费者不接受,降价甚至退市都可以。但小米SU7准备了数年时间,一旦定价出现错乱,数年之功将毁于一旦。
米氏营销 实际上是在“空转”?
从某一年开始,小米就开始给自己贴上“新国货”的标签,这种营销方式在手机圈子里还是有一定效果的。2019年下半年华为被狙击之后,小米甚至冲到了全球前三的位置。但这套打法,在汽车行业可能不太适应。
原因很简单,手机与汽车,在消费者那里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小米手机的均价不足1000元,可以说谁都能买得起;而小米SU7即便按照网络传说的最低价14.99万元来定价,也超出了中国至少一半家庭的承受能力,消费者“试错”的成本太高了。
所以小米花了很大力气去宣传,但效果却无法与手机时代相比。小米的主要宣传渠道就是网络,普通的消费者看几张图片,直接就在网络购物平台上下单买小米手机了,但他们却不可能在车都没摸的情况下,就去买小米的汽车。
在国内,具备这种品牌吸引力的只有比亚迪和华为,小米是不具备的,它必须要让消费者去试,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小米SU7大多数时间还只是个PPT。
也就是说,小米的宣传,始于网络,终于网络,始终在“空转”,给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并不强。有多少消费者会看了几条微博就下单买车呢?网络上热火朝天,实际上是门可罗雀,这就是小米目前的现状。
小米汽车如何走出困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汽车厂商的本质就是大家所说的“组装厂”,但组装也分三六九等,拿别人的东西组装,跟拿自己的东西组装,完全是两个概念。
小米造车,属于“真组装”。在2023年年底的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发布了一系列所谓“自主研发”的技术,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小米真正的竞争力是高通,而不是什么自主研发,一家公司不可能在短期内具备什么核心技术。
小米式的组装,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组装走不了高端路线,这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在汽车行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2023年一鸣惊人的比亚迪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和易四方平台技术,比亚迪最迟在2014年就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技术规划,积十年之功才有成熟的产品。
所以,小米要想走出困境,不应该去对标高端车型和高端品牌,而是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干好“组装”的生意,然后慢慢发展。20年前的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都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但能坚持到今天就是胜利。小米SU7不应该好高骛远,拿所谓的自主研发、高端品牌去标榜自己。
在小米的自我想象中,它是华为、比亚迪的对手,但实际上它并不具备这个实力。低端市场并非没有前途,小米品牌手机目前在国内市场份额仅为3%,也证明了这个牌子撑不起高端定位,既然如此,为何不做好低端市场呢?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