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汽集团召开的2023年上半年海外业务媒体沟通会上,上汽集团官宣了其将在欧洲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的计划。
对于整车企业来说,当达到一定的体量之后,在当地建厂会成为一个更加收益更大的业务。之前上汽就曾计划在欧洲市场年销量达到10万辆之后就开始考虑在欧洲当地建造一座工厂。2023年上半年,在欧洲28国销售的MG在销量达到了11.5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43%。
因此,欧洲市场有望成为上汽在海外的第一个“20万辆级”的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上半年11.5万辆的销售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50%。考虑到欧洲将在2035年全年禁燃,上汽在欧洲布局一家新能源汽车工厂也就顺理成章。
海外建厂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海外建厂同样是这样。
考虑到之前有传闻欧盟将对中国出口电动车启动反倾销调查,中国汽车产业资本在欧洲市场持续布局无疑将能够彻底避开潜在的贸易战带来的影响,为上汽在欧洲的可持续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是海外建厂能够带来的最大的好处。
此外,在出口目标市场建厂能够降低关税和物流成本,提升整车性价比和价格的竞争力;同时,在本地工厂的支持下,上汽也能显著减少车型的交付周期,并提升响应用户的速度,更快地解决各种售后相关的技术问题。
当然,海外建厂也会面临不少困难,是对上汽这样的中国车企在整个体系能力方面的极大考验。一方面,在欧洲建厂成本较高,无论是从人力成本,还是从日常运营来看,上汽在欧洲能够得到的支持相比于国内肯定会减少很多。之前,上汽在韩国投资双龙,和其工会的博弈就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
另外一方面,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比于国内还存在一定的劣势。整车企业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整车集成,欧洲在传统燃油车上有比较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产业链基础,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其配套比国内要薄弱不少。
这就是之前为什么特斯拉希望能够在墨西哥建厂时能够带着上海超级工厂的供应商一起去墨西哥。要知道,墨西哥也是全球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大量的整车企业和为之配套的零部件公司。但是特斯拉依然要求国内零部件企业在墨西哥建厂,足以见得国内新能源零部件企业的优势非常明显。
MG的品牌优势不可小觑
相比于上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优势,MG品牌的积淀可能才是上汽进军欧洲乃至全球市场 的最大利器。
除了上汽,之前也有消息称,比亚迪也正在竞购福特在欧洲的一座工厂。此外,像蔚来、小鹏这样的新势力也都积极开拓欧洲市场。下一步,国内新能源汽车之间的竞争可能在欧洲市场再度上演。
此时,MG品牌就是上汽经营欧洲市场的一个最大的利器。在被上汽收购之前,MG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欧洲本土品牌,因此被不少欧洲消费者熟悉。如今在欧洲大街小巷上也经常能够看到MG的车型驶过。欧洲消费者对于品牌是非常笃信的。因此像大众、标致、雪铁龙、斯柯达等品牌更加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所以在品牌号召力方面,MG就占据了先机。
上汽内部需要响应调整
根据上汽集团公布的数据,2022年,上汽集团海外市场销量达101.7万辆,同比增长45.9%,连续七年蝉联国内车企榜首。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MG品牌来贡献的。而随着MG品牌在海外市场销量持续走高,上汽就有必要对MG品牌的未来提前进行更加全面的规划。
在销售层面,MG品牌在国内市场上销量表现并不亮眼,且存在和荣威品牌有一定的冲突。
上汽内部之前便采用了将MG品牌从上汽乘用车的架构中划出去,直接由上汽海外业务团队来负责的策略。这样能够确保MG的销售、市场和上游的研发和制造进行最紧密的结合,并对市场需求进行短时间内的反馈。
在研发层面,随着MG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市场,对整个上汽的研发团队也提出了更多的考验。毕竟每个国家在法规上会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在很多设计参数的设定上,如何才能够在兼顾法规的情况下,实现性能与成本的最好统一,并不容易。而这也是不少跨国车企巨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走出去的MG不能仅仅靠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如何有效整合当地的各种资源为我所用,以此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也是一门需要补上的功课。之前上汽MG在印度就有消息称其有可能让渡一部分股权给到印度本土资本,效仿铃木和印度当地的马鲁蒂公司合作的模式,来寻求在印度市场的更大发展。
所以引入更多的本地企业,也是上汽能够在海外市场走得更加稳健的重要因素之一。
MG品牌以及上汽更早进行全球布局的先发优势是不少本土车企难以具备的。
如何利用这些先发优势,在更多海外市场去抢占市场份额,将是上汽的一次机会。而在内卷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汽还是需要在底层技术上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确保自己不被竞争对手拉开代际上的差距,同时需求通过在某些场景下的突破,来实现技术上的反超。
迈开在欧洲建厂的第一步,对于上汽来说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下一步,就看上汽怎么能够将这个目标落地,并实现在欧洲市场的更大发展。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