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汽在电池领域再有新的动作。5月31日,上汽集团和清陶能源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除了继续深化两者的战略合作,提升上汽在清陶能源的股比外,为推动实现2025年10万辆级的固态电池搭载上汽自主品牌电动车落地打下坚实的基础,吹响了上汽进军固态电池的号角。
上汽与清陶能源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上汽和清陶能源的合作其实可以追溯到2020年。在2020年和2022年,上汽集团两次参与到清陶能源的融资中,通过投资2.835亿元,间接持有了清陶能源4.2%的股权。通过股权融资,上汽集团还和清陶能源建立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为推动清陶能源的固态电池进入上汽旗下车型进行工程开发。
这次上汽集团计划向清陶能源追加不超过27亿元的投资。在完成投资后,上汽集团将间接持有清陶能源约15.29%的股权。这笔投资,将保证上汽集团可以优先获得清陶能源在固态电池方面的技术支持,加速上汽集团在旗下车型上部署固态电池的步伐。
同时,如果未来清陶能源能够在国内外证券市场IPO成功的话,那上汽集团的这笔投资也将产生非常可观的收益。
根据上汽集团披露的数据可以发现,清陶能源开发的第一代固态电池,在实现“系统级零热失控”的前提下,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68wh/kg,测试车辆最大续航里程达1083公里。仅仅以这款固态电池的性能来看,其能量密度就已经远远超过当前的磷酸铁锂电池,且在和三元锂电的对比中,可以实现完全的零热失控,安全性能大幅提升,理论上可以完全杜绝电池自燃现象的出现。
上汽集团在这个时间点对清陶能源追加投资,其实是和整个上汽集团固态电池量产的时间表紧密相连。
据介绍,在2024年上半年,搭载固态电池的智己汽车就将问世,而这个固态电池将由上汽集团和清陶能源共同发起的合资公司来生产。从2025年上半年起,上汽集团旗下的包括智己、飞凡、荣威、mg在内的全系自主品牌都将开始部署相关的固态电池产品,力争全球销量突破“10万辆级规模”。
固态电池的颠覆性影响
当前,全球电池市场主要被三元锂电和磷酸铁锂两种电池所垄断。这两种电池都是使用液态电解质,其不仅是动力电池出现热失控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影响了电池能力密度的提升。而固态电池的出现,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无论是从安全性,还是从能量密度上,固态电池相比于现在的液态电解质的电池,都有明显的提升。
通过试验数据可以发现,固态电池具有体积更小,能量密度更高,充电速度更快,且安全性更高的优点。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将固态电池视为取代现在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的主要技术路线。
不过虽然固态电池在性能上较为领先,但是这些领先更多的还是留在实验室中。当下,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量产依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无论是从成本角度来看,还是从大规模制造效率来看,固态电池还面临不少的工程难题。在固态电池领域掌握最多专利的丰田汽车,也曾一再推迟固态电池的上车时间。
目前来看,丰田把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定在2025年,但能否成型,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上汽来说,如果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那无疑能够帮助国内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再度站在全球领先位置上。
跨国车企摩拳擦掌固态电池
既然固态电池优势那么明显,那一众跨国车企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拥有改变现有电池格局的新技术。除了在固态电池领域拥有最多专利的丰田汽车之外,包括日产、福特、宝马等大多数跨国车企集团,在固态电池领域都有不小的投入。
以日产为例,其曾经在“日产汽车2030愿景“提出了会投入2万亿日元用于固态电池研发。目标就是旨在将固态电池的成本降低至每千瓦时65美元,以实现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车具有和燃油车能够匹敌的成本。只不过日产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定在了2028财年。
至于宝马汽车,则将自己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寄托在和美国固态电池初创公司Solid Power上。根据规划,Solid Power将在2023年向宝马集团交付车用固态动力电池,而宝马集团预计将在2025年推出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原型车用于进行测试。不过在量产时间上,宝马也没有非常激进,其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定在了2030年。
在和日产和宝马这样的跨国车企集团相比,上汽在固态电池的应用部署上还是比较快的。如果上汽能够在固态电池领域先拔头筹,将有可能进一步巩固上汽当前在电动车领域的形势。但部署固态电池,在前期需要经历多轮反复验证,尤其是在成本方面,能否具备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固态电池在车辆上搭载的最大制约因素。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