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魏牌汽车宣布涨价,旗下咖啡系大部分车型售价都进行了上调,涨幅在5000-12000不等,这是2022年以来第N家宣布涨价的车企。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3月份中国乘用车零售量同比下降10.5%,第一季度同比下降4.5%。
不过涨价也分很多情况,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波涨价潮是新能源汽车厂商带起来的,传统汽车厂商的抗风险能力则相对比较强。
这也可以证明,虽然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但根基仍然不稳。面对这种情况,新能源汽车厂商应该未雨绸缪。
新能源厂商带起涨价潮
最近几年的传统汽车市场表现一般,到2022年才勉强止住颓势。
中国车市基本告别高速增长,这已经成了行业共识,于是包括BBA在内的传统厂商都选择了降价保销量。
但新能源汽车厂商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去年到现在,新能源汽车带起了整个汽车行业的涨价风潮。
2022年1月份,比亚迪宣布上调部分车型售价,上调幅度为1000-7000元;到了3月16日,比亚迪再次涨价,上调幅度为3000-6000元。
另一家巨头级厂商特斯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开始了涨价,其主力车型Model Y标准续航版去年涨价大约2.1万元,2022年3月份再次涨价1.5万元左右。
比亚迪和特斯拉是两大行业巨头,连这两家品牌都带头涨价,其余的新能源厂商就更不用说了。
4月1日,理想汽车宣布涨价,将理想ONE售价上调1.18万元;哪咤汽车部分车型涨价3000-5000元;小鹏涨幅在1.02-2万元;威马汽车上涨幅度最高达到2.6万元。
而到了4月10日,连均价40多万的蔚来都将售价提高了1万元。
在新能源汽车带动下,连吉利、领克、广汽、荣威等传统厂商都开始涨价。那么这波新能源涨价风潮,是怎么起来的呢?
新能源为什么是涨价先锋
按照正常的发展逻辑,新能源汽车厂商在面对传统汽车厂商时是有品牌劣势的,涨价这种会将客户拒之门外的行为,是要不得的。
但从202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厂商就开始了涨价。根本原因在于被多种不利因素轮番打击,已经难以承担不断上涨的成本了。
这两年汽车行业成本的上涨,最先是来自于芯片短缺。
新能源汽车厂商普遍将自动驾驶、智能车机等当作卖点,而这些卖点对高端芯片的需求量非常大,很容易受到芯片短缺危机的影响。
而传统燃油车的卖点一般都集中在三大件、舒适度等方面,对芯片尤其是高端芯片的需求并不迫切。
其次就是原材料成本上涨的问题。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打了一个多月,至今未见分晓,而俄罗斯是镍第金属的重要出口国。
全球范围内的镍短缺危机,大大推高了动力电池的生产成本,最终传导到了新能源汽车厂商那里,让他们不得不涨价。
除此之外,疫情的持续,对新能源汽车厂商也是一个致命打击。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把大部分的体验中心都开在了各大城市的大型商超内部。
与此同时,疫情时不时爆发,也将导致新能源汽车厂商们经常遭遇停产。2021年最后两个月,比亚迪的销量之所以出现的短暂停滞,就是因为西安疫情带来的停工停产。
而在4月9日,蔚来汽车官方宣布,受到疫情影响,公司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大面积停产,因此蔚来被迫停止了整车生产。
传统汽车厂商的经验 不能完全抛弃
新能源汽车厂商的这一轮涨价,折射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抗风险能力较弱。
目前除了比亚迪可以进行全领域布局之外,其余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基本上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能选择一些重点市场来发展。
这就导致了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无法扩大销量的基本盘。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新能源厂商们都试图舍弃传统厂商的那种玩法儿,但事实证明,传统燃油汽车上百年的发展经验,不可能没有可取之处。
新能源厂商中的比亚迪,燃油车领域的丰田,都有着很强的抗风险能力,这是因为这两个品牌都打通了整个产业链条,能够完成垂直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图片
而目前的造车新势力等,电池、电机等方面基本上都依赖外部供应商,一旦大环境有变,便会陷入困境。丰田、比亚迪式的正向研发道路,放到新能源领域也不过时。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