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第一天,小米正式在北京完成工商注册,这个时候距离雷军宣布造车已经过去了5个多月。如果是在其它行业,这样的速度绝对称得上是高效率,但在电动汽车行业,这个时间已经够造车新势力们研发一款新车了。
不管怎么说,小米造车已经是铁打的事实。不同的是,5个月的时间里,电动汽车市场又换了一番天地,作为后来者的小米将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汽车江湖呢?
短期内不会大规模量产
雷军在互联网上被称为“雷布斯”,这两年,小米在手机业务混得风生水起,甚至在中高端市场也已经有了突破。销量数据显示,2021年7月,小米手机销量已经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
但是,小米手机的突然大爆发,有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就是华为的手机业务被美国精准狙击,即所谓“华为跌倒,小米吃饱”,而并不是因为小米掌握了重要的核心技术。
到目前为止,小米在手机处理器、GPU、5G通信技术等方面仍然没有多少技术储备。同样的道理,在电动汽车行业,小米的技术储备更是接近于零。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小米没有任何发言权。经验可以积累,但技术难关却需要自己去攻克。
小米的强项在于整合,它需要一个供应链成熟的机会。目前,动力电池领域存在三元锂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的路线之争,智能驾驶领域还存在着华为代表的视觉雷达和特斯拉代表的视觉雷达之间的激烈争论,这种环境对小米来说是恶意的。
在技术路线确定、零部件成本大规模下降之前,小米不大可能大规模量产,这跟其在手机行业的玩法是一样的。
前期不会冲击高端
在4月官宣造车时,小米官方表示未来的小米汽车将定位于10万-30万元的价格区间。这样的表态可以说是相当模糊,因为该价格区间的涵盖范围太大,既涵盖有小型电动车,也囊括了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等高端车型。但是,以小米的品牌影响力,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它不大可能撑得起来。
小米造车,并没有成立全新品牌,它的关注度主要来自于雷军的个人魅力。既然如此,小米的汽车业务就要“继承”小米在手机市场的品牌形象,即所谓的“物美价廉”。是不是真的物美价廉很难下定论,但百战百胜的性价比路线,小米不会放弃,也不太敢放弃。
相比已经在电动汽车市场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造车新势力,小米在汽车领域完全是个新人,与蔚来们不同的是,小米却有着比较重的历史包袱。小米追求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太过于深入人心,蔚来可以一开始定位高端市场,小米却不可以。
不会忘了年轻人
小米的性价比路线与年轻人密不可分,收入水平不高、喜欢看参数买东西的年轻人是小米的基本盘。
小米汽车目前仅是注册了一个公司,与产品有关的信息基本为零,但互联网上有关“年轻人第一辆电动汽车”的说法已经铺天盖地。这是小米的优势,也是它的包袱。
无论如何,小米汽车未来的产品定位和宣传文案中,都不会少了“年轻人”的字样。小米汽车的起步不会太难看,但是否还有一个“倒下的华为”留下一大片市场让其接盘,就不得而知了。
汽车行业的全面电动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每一个加入战局的新势力都值得肯定,哪怕是恒大这种折腾两年连一款样车都没有公布的公司,对整个行业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更不用说雷军,他至少算是真的想造车。
至于小米会造什么车、会有多大发展,对整个行业来说并不重要,各路电动汽车厂商联手把饼做大,快速取代燃油车才是最重要的。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