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汽车的记忆是什么?80年代的“黄大发”,90年代的红夏利?还是全身天蓝色涂装的130货车?
这些都是珍贵的童年影像,却算不上国人对“好车”最早的定义。还记得桑塔纳在中国大获成功,促使大众一路北上,南北大众日月同辉的故事吗?那时诞生了一个让中国用户刻骨铭心,流传至今的记忆片段,叫做捷达。
在那个“万元户”还没有消逝的日子里,“捷达”能够约等于生活富足。不仅20万元的售价只有极少部分人负担得起,而且它留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美好。
精致、强劲、舒适、全能,它可以在长安街和二环路上无所顾虑,也是为数不多的,不会将驾驶员扔到半路上的靠谱选择。它陪伴了中国用户30年,也源源不断收获了超过400万用户的支持。
善于掌控市场的德国人,在去年将捷达品牌独立,成为大众集团旗下另一个独立子品牌。这本应该是功成身退,新旧交替的高光时刻,可是,在品牌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中,新捷达品牌给人的最深刻印象只有两个,廉价和“贩卖情怀”。
最典型的事件爆发在今年8月份,一场再正常不过的中汽研碰撞测试中,捷达VS5取得了骇人听闻的成绩。综合得分率84.9%不仅妥妥在同批次垫底,而且不敌舆论风口的帕萨特,创造了大众系的最低碰撞分数。
从现场的测试图片中可以看出,车辆与水泥墙高速对撞瞬间,车体发生向上弹跳,后排假人几乎脱离座位。颈部肉眼可见的扭曲,致使后排头颈部得分仅有0.245,并且报告中还提及了膝盖受伤骨折风险,这意味着VS5的安全带与气囊位置设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事后,捷达官方举办了几次官方活动。一是以上市1周年为契机,宣告“捷达品牌客户俱乐部正式成立”。他们以用户服务升级为目标,通过为车友活动提供支持基金等方式与用户沟通感情,构建亲密的用户体系。
二是在北京车展期间,官宣成为中国国家田径队官方合作伙伴,赋予自己“更快、更高、更强”的品牌寓意。
在营销方案上,驰骋沙场的老将捷达拿出了年轻人的朝气,竭尽所能拥抱未来,贴近年轻人的方式甚至比一些新势力品牌还要细致入微,可是至今,他们依然没有拿出任何关于被动安全的整改方案,更没有发起任何主动召回事宜。软实力突飞猛进的另一边,仍然是硬实力的原地踏步。
这是技术手段上的无能为力吗?当然不是。谁都知道,精于机械的德国大众拥有世界顶尖的制造工艺,严谨刻板下的工程师氛围能够不费吹灰之力解决这些问题。
唯一值得计较的就是投入与回报。想象一下,如果只做营销就能将负面舆论降到最低,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就如同让人记忆犹新的另一件事,在VS5上市初期,捷达官网将这款车的高强度钢比例写成28%,因此遭到了网友的吐槽。而后,在神不知鬼不觉的前提下,同一位置的车型海报,VS5的高强度钢比例却变成了64%,在此之后,便是销量长虹、风平浪静。
这相当于捷达没有花费一分钱成本,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没有人再去查证当初究竟是笔误,还是另有歧义,人们只坚定,德国制造、大众品质,永远不会“翻车”。
一个新品牌能在短短一年时间达成15万销量,原因无非有两种,一是如领克、WEY一样货真价实,硬碰硬突出重围,二是像蔚来一样会讲故事,并且有实力兑现每一个承诺,而“重整河山”的捷达却走上了第三条路——彻彻底底地贩卖情怀。
除了耳熟能详得到EA211、MQB平台外,连LOGO都是全新设计的捷达再没有可取之处。它的确便宜到难以想象,但是看看蓬勃向上的长城、长安、比亚迪,同价位的车型比它豪华得多,同配置的车型,价格又会更美丽一些。
可是,这些能够形成直接威胁的竞争对手们,谁也没有经历过那个遍地是英雄的时代,没有资历,就没有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就没有发言权。从捷达的视角看,它似乎早就读懂了消费者所想的一切。
短期来看,捷达品牌的成功绝对是商业思维的顶尖杰作,反向的“高举高打”,分明就是在用最小的支出换取利益的最大化,顺便能将那些“跃跃欲试”的下游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里,但是长期看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21世纪后,“开源节流”因小失大的例子枚不胜举。丰田章男因为“踏板门”声泪俱下,不计其数的赔款让丰田花费了十年才得到喘息之机;因侥幸心理选择沉默的高田气囊最终落得人财两空,悲怆地从全球第一气囊供应商走上破产边缘……这都是因为贪图利益酿成大错,为“侥幸”加倍偿还的结果。
看到现在的捷达,我们很担心它会重蹈别人的覆辙。毕竟在品牌诞生之初,捷达的使命是“深深根植于德国,通过先进的技术,为初次购车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选择,来满足他们的需求,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今重温一年前的历史,彷徨与不解在所难免。
如此进行下去,它终究会与“工业4.0”,“大众品质”慢慢割裂,甚至会成为大众这艘巨轮里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让大众品牌再不敢背负“德高望重”之名,更甚者,会让中德双方苦心经营40年的汽车帝国“一损俱损”。
今年1-8月,捷达品牌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距离今年年初所定下的20万辆销量目标已完成了50%,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达到这样的成绩显现出了捷达450万新老用户的凝聚力,也见证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新品牌”传奇。
接下来,用真金白银“真心相待”的消费者们究竟能得到公正对待,还是继续被“利润奶牛”压榨于无形,全凭捷达“一念之间”。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