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8D城市,复杂的路况连老司机都难以驾驭。对这座城市道路最初的印象来自一次自驾行,前车的编辑老师下错一个出口,半个小时后才与车队会合。据他所述,是被“前方左转进入左三出口下行”的导航指令绕晕了。
如果说地球上哪个城市的居民最需要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毫无疑问是重庆。遗憾的是,在通往无人驾驶的道路上,前方还有一座堡垒等待着研发人员——L3级别。
3月10日,长安汽车在这座堡垒上撕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长安汽车“未来科技 量产先行” L3级自动驾驶量产体验,在重庆的真实道路上展开。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亲身登车体验。
事实上,我们日常幻想的无人驾驶只是自动驾驶技术概念下的一个较高层级。与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标准类似,长安汽车牵头制定的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中,也将自动驾驶技术划分为6个层级。两者在整体分级思路与划分标准上大体一致。
不同的是,在L0~L2级别中,中国版本规定,在检测路况做出反应时,由驾驶员和系统共同完成,而在SAE标准中,由驾驶员独立完成。目前车辆上常见的特定场景下自适应续航功能、碰撞预警、偏离预警、自动泊车等ADAS功能就属于其中较低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具体体现。
在技术发展路径中,L3级别是“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人是驾驶行为的主要决策者。在此之后,机器是主要决策者,驾驶责任首次由人转向自动驾驶系统。
攻克L3,就意味着人类有能力,有信心构筑一套感知方案,让机器代替我们观察路况。建立一套安全策略、判断标准,让机器在特定情况下代替我们做出决策。完善我们的法律法规,明晰人与机器的权责边界。
攻克L3,才能继续向最高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攀登。从北京、加州等地的自动驾驶报告中可见,能在测试场景中达到这一水平的不只是长安,但真正走到量产阶段的,只有长安。
测试场景与量产之间的差距,可以参考汽车外观设计届的俗语——“概念范冰冰,量产那谁谁”。市售车型所搭载的传感器方案,精度与反应速度上远远不足。而在算法层面,没有任何一家供应商敢拍着胸脯说,“我给你提供成熟的方案”。
另外,测试场景下可以靠堆设备、撞运气。量产则需要的是一致性、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全方位达标。笔者在两年前曾经采访过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智能化院的一位专家,量产L3需要我们做什么?
他的回答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字“冗余”。传感器硬件方案冗余、安全策略冗余、测试场景冗余、测试里程冗余,所有的冗余都为了一个目标——“0主动安全事故”。
举个简单的例子,彼时在园区内体验L3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时,以60km的时速为分界线,“目前各企业实现自动驾驶的途径并不相同,但有一点是趋同的,那就是复杂场景下的低速化,即在60km以下的时速实现自动驾驶。”专家表示,超过这个速度,现有技术还无法保证安全。
但在长安UNI-T上能体验的到,以40km/h为界限。交通拥堵场景下,可实现长时间脱脚、脱手、脱眼,直至系统提醒接管,最高可支持的车速为仅为40km/h(系统根据周围环境安全风险动态调整交通拥堵自动驾驶最高车速,最高可支持40km/h),若驾驶员在提醒接管后仍不接管,则执行风险减缓策略,减速停车。而在结构化道路(包括典型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UNI-T所搭载的L3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最高时速可达130km/h。
在传感器方案上,长安汽车L3级自动驾驶系统整合了三种不同物理特性的传感系统。在前方探测上,实现5重感知冗余,最大探测距离大于200米,测量精度可达10厘米,采用5个毫米波雷达、6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作为主要传感器。可识别场景中的车辆、行人、骑行者等多种目标和障碍物,掌握车道线、护栏、交通标识牌等信息。对车内,则感知驾驶员的视野、疲劳度等状态,为系统决策提供依据。结合高精度地图和ADAS地图的道路信息,最高可实时获取8公里范围内的道路信息,实现车道级高精定位和精准路径规划,可有效确保自动驾驶任务的准确性。
在测试场景上,长安汽车完成了上万个场景匹配测试,5000万公里测试里程。在算法上,其建立了面向自动驾驶的软件开发流程(CA-SDS)(包含6个关键里程碑,300多类研发文档),长安汽车自主开发完成L3级自动驾驶系统核心技术开发,对所有系统算法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在功能实现上,这套自动驾驶系统具备特定场景下的解放双眼,跟随起停,安全处理前车切入,拥堵到非拥堵道路过渡后提醒接管,自主调节安全过弯速度,自动限速,自动换道,推荐换道等功能。
据长安方面透露,与L3级别自动驾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在今年完善,届时,UNI-T将正式上市。
L3级别量产的率先突破只是一例,当我们历数自动驾驶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展时,长安汽车的名字常常会出现在其中。它是第一个实现2000公里自动驾驶长距离测试的中国品牌;第一个加入美国智能汽车联盟——MTC的中国品牌;第一个实现了APA6.0远程自动泊车功能的中国品牌;第一个实现将自动驾驶、远程自动泊车、手机远程控制与V2X完整融合;第一个实现了自动驾驶核心技术IACC与APA4.0量产的中国品牌;第一个同时拥有中美两地智能汽车上路测试牌照的中国汽车企业;第一个在国内率先实现半开放园区L4示范运营,提供最后一公里出行方案的中国品牌;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同样能翻阅到长安的身影,2018年55辆长安汽车创下全球首次“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巡游。
2020年,长安汽车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已施行2年,进入一个阶段性成果爆发,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阶段。从蓝鲸动力品牌、梧桐车联,到眼下的L3级别自动驾驶。通过香格里拉计划和北斗天枢计划,长安展示了自主品牌中罕见的长远布局能力及将布局踏实落地的能力,这需要定力,更需要执行力。
凭借这一系列成果,长安将CS75 PULS成功塑造为了“明日座驾”,UNI-T也在随着产品细节的进一步露出,向着“未来科技量产者”的定位靠拢。在国家十一部委联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长安汽车还将继续深耕智能汽车,到2025年,量产L4级别自动驾驶汽车。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