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推倒股比开放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之后,戴姆勒将成为第二块牌倒下的推手吗?
在利益权谋心思之后,事实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北汽会不会像华晨一样“身轻体柔易推倒”?
据知情人士报道,德国戴姆勒公司提出了增持与中国合作伙伴北汽控股合资企业北京奔驰的可能性。报道称,戴姆勒表示有兴趣将持股比例从49%提高至少65%。同时,上述知情人事表示,与北汽控股的谈判尚在探索阶段,两家汽车制造商也有可能无法达成协议。
而对此北汽集团的回复是:没有此事,我们对目前的合作关系表示满意,请理解我们无法对猜测性信息进行评论;而戴姆勒方面的回复是:我们对目前的合作关系表示满意,请理解我们无法对猜测性信息进行评论。
双方回复非常一致,都表示对现状很满意。然后有意思的是按照常理,企业否认的消息最后都被证实确有其事,即便是刚刚过去的宝马增持案例,也是在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的“瞎扯”之后最后尘埃落定。
其结果是,10月10日,宝马增持25%华晨宝马股份成为事实。“宝马公司是中国政府放宽汽车行业外商来华投资股比限制后的首个受益者,可以说是‘一马当先’。这也表明中国推进开放不仅是‘说到’,更是踏踏实实地‘做到’。”
百年老对手都成功了,戴姆勒自然不会心若止水。宝马增持华晨宝马以来,戴姆勒终于按捺不住,成为第二家提出增持合资股比的案例,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豪华车制造商,希望在全球最大的豪华车市场,对其合资公司实现更大的控制权。
紧随百年对手
对于戴姆勒而言,中国市场业务的强劲对于其保持财务实力、抵消全球汽车市场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仍然至关重要。在股比逐渐放开的大环境下,戴姆勒增持北京奔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可以改善财务报表。对当前股价亟待拯救的戴姆勒来说,如果能将北京奔驰的利润并入报表,不啻于旱逢甘霖。
近年来,奔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势头猛烈,2017年,奔驰在中国销售新车58.78万辆,同比增长25.9%。今年前十个月,在中国乘用车市场连续数月下滑,持续疲软的情况下,奔驰也已经累计交付新车55.09万辆,同比增幅仍然达到两位数增长。
北京奔驰的盈利能力有目共睹。2018年上半年,北京汽车的报表中,与北京奔驰相关的收入从2017年同期的583.13亿元提高20.4%至702.19亿元,给出的增长解释是北京奔驰销量同比增长19.6%,以及高售价车型销量占比提升。上半年北京奔驰按综合收益表的毛利达到了219.88亿元,同期北京品牌为亏损15.51亿元。
而反观戴姆勒在全球的表现,似乎就有些令人失落。戴姆勒自六月份以来已经第二次下调盈利预期,预计今年营业利润将下滑逾10%。2018年第三季度,戴姆勒营业收入同比下跌1%至402.11亿欧元,净利润跌幅高达21%,为17.61亿欧元。由于业绩的滑坡,戴姆勒股价也从今年最高点的75.85欧元降低至昨天的52.01欧元。
而获得更高的控制权,从而寻求更好地在华发展则是戴姆勒的长远打算。北京奔驰并非一直处于销量高涨态势,戴姆勒作为技术的主导者,可以加强对合资车企的控制,以改善合资公司业绩。
从目前的业绩表现看,北京奔驰已经在较高的对比基数之下,减缓了前两年的高歌猛进势头。今年10月份,北京奔驰批发销量同比下跌10.9%至29,343辆,前10个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4.9%至399,843辆。当然,北京奔驰的跌势与乘用车大盘的整体向下不无关联,而累计销量的增势仍然相对较高。
只是,倘若横向对比另外两家豪华车合资公司,则北京奔驰的增长势头并不理想。华晨宝马在国产X3的推动下,10月销量逆势大涨47%至44,705辆,前10月同比增长19.9%至375,151辆。一汽-大众奥迪国产车批发销量10月仍维持9.2%的同比增长,56,777辆的成绩依然远远高于另外两家,而累计销量同比提升10.3%至511,702辆。
由此可知,北京奔驰在单月销量增速上不如两家对手,累计增速也不如华晨宝马,而一汽-大众奥迪和北京奔驰接下来都有重磅新车将推动销量增长,因而北京奔驰仍需要在业务上进行调整,以获得更高的增长势头。倘若戴姆勒能够通过增持强化对北京奔驰的控制,或许有望进一步拉高增速。
当然,从战略地位上来看,宝马已经把中国放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就像齐普策接受《德国商报》专访时所说的,“扩大在中国的生产已被宝马提高到战略高度。”那么提高中国战略地位,对抗百年对手,守住去年刚刚拿回的全球第一的位置对戴姆勒来说也无比重要。
2017年可以说是宝马离冠军宝座只有“一步之遥”的一年。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Harald Krueger)说过,“除了第一名,其它都是无名小卒。”为再次夺回全球第一的豪华车汽车公司的地位,宝马2018年发起了各种冲击和规划。
毫无疑问,随着宝马对华晨宝马的控股,中国市场由从前的“销售市场”转身为“策略市场”,成为宝马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楔子。今年以来,宝马集团层面的领导也开始频繁造访中国。当然,在新能源板块上,由于对华晨宝马实现控股,宝马也可以在中国更加安心地做足战略。
单单从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市场表现来看,宝马似乎更高兴一些。根据宝马公布的数据,其前三季度在中国累计销量达到了45.96万辆,占据了宝马全球销量的25%。宝马目前暂时领先一个身位。
总而言之,以戴姆勒的全球形势看,虽然在中国仍然堪称如日中天,甚至能威胁到奥迪的豪华品牌销量龙头地位,但面临的利润滑坡、股价下跌压力亦无法忽视。在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之下,如果对着北京奔驰这块“香饽饽”畅想一番增持后的美好光景,完全在合理范围。
北汽不是华晨
只是何时具体落实到行动,那不仅是戴姆勒的事情,也是北汽的事情,并且关系到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谈完利益权谋心思之后,事实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北汽会不会像华晨一样“身轻体柔易推倒”?这是悬在大家心头的疑问。就像薛定谔的猫,不等最终的结果呈现我们现在无法预知“心生嫌隙”的双方最终博弈结果如何。
仅仅两个月后,北汽就面临了与华晨一样的境遇,那么坐在谈判桌前的北汽集团与戴姆勒到底孰强孰弱呢?我们仍然可以根据前一个案例来试图分析一下,这两个案例的差异之处,也算可增加一些对结局的预判。
北汽并非像华晨那么好说话,即便是两个案例都是外方在产品技术和规划方面占据主导地位。首先,北汽在资本控制方面明显比华晨强势,能够通过交叉持股戴姆勒,将持有北京奔驰的股比提高到51%,直接将北京奔驰的营收利润合并到报表中。同时,北汽通过和戴姆勒合作实现北汽股份的上市来筹集资金,进一步发展自主品牌业务,这也是其高于华晨之处。
而华晨也曾经有过增持的期望,只是慢慢从40.5%提高到49.5%,再到2010年的50%,现如今华晨拥有华晨宝马50%股权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实际上,很早,大概在2007年时,在一次人事洗牌之后,华晨就失去了在华晨宝马的话语权,从此在营销、研发等关键岗位均由宝马把控。
当然,在徐和谊带领下的北汽集团(涵盖北汽福田等)在资金上也相对更充裕,战略更大胆。 而华晨一直以来,在祁玉民的带领下走保守风格,不太敢冒着“花大本钱发展自主导致国有资产贬值”和上市公司股价滑坡的风险,完全按照市场思路去发展华晨。
北汽比华晨在开发和吸收技术方面更为积极(eg:收购萨博),这也直接导致了北汽现在的发展前瞻性更好。在新能源方面,北汽已经从原来的低端微车中走出来一些,开始转向市场普遍接受的A级车EU、EX。
不过,很多时候企业发展也与大环境休戚相关。就看宝马集团为何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就能敲定增持华晨宝马的案例,与中美贸易就存在不小的关联。每次在中美或欧美对抗之时,不在对抗内的第三方总是更容易获益。
这一次显然是中德靠近,这也给了德系车企在华争取了更大的市场机会。无论是宝马增持华晨宝马,还是当年大众增持一汽-大众(签订了协议,但因为“排放门”最后没有成功),每次都是默克尔出来给德国车企站台背书。这样的大背景不可忽略。
同时,除了资金、政治因素、机构审核之外,也会考虑到被戴姆勒控制北京奔驰之后,相关自主车企可能出现的影响,包括戴姆勒最大股东吉利(一度传闻将入主北汽或参与后者混改)、戴姆勒另一家合资伙伴比亚迪。
综合看来,戴姆勒增持北京奔驰的可能性比宝马增持华晨会小很多。
现在退一万步来说,最终戴姆勒实现增持的话,北汽又该如何自居呢?一个残酷的现实:这块利润奶牛的业绩并到戴姆勒财报之后,北汽的财报将会比现在难看(持股比例不到50%,在报表里按《权益法》进行分割)。
更多的是需要北汽在心态层面改变,取决于北汽有没有决心通过这次变动更改以前的思路,不再依赖合资公司利润,而是积极转型去发展自主和创新业务。尽管合资企业被外方控制,将导致中方股东未来利润下滑,但短期内能够提供给北京汽车较多资金,以及可能获得外方在技术方面的承诺,从而发展自主品牌,尤其是新能源车和自动驾驶业务。
事实上,目前北汽在新能源方面的市场表现是不能被忽视的。近来,EU和EX的销量表现均不错,如果能持续增长,并且在此销量数量级上并逐步推高不出现暴跌状况,那证明北汽在这一领域未来可期。
在华晨宝马之后,不是没有过别的企业的传闻,长安福特之前也有过信源指出考虑增持。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各种谣传呢?很显然不是。在政策开放,以及市场作用下,这样的增持结果反而是必然的,完全在意料之内的。只不过,最终博弈结果只能说各凭本事。而不在风暴中心的你我,往往只能窥探到其中一二。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