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品牌,历史不长,但能量惊人,2024年6月份月销量突破4万辆,轻松超越耕耘多年的新势力。那么,它到底是谁的品牌?
问界品牌的归属,一直都是个谜,官方说法是归属于赛力斯,但消费者更喜欢叫它“华为问界”。然而,7月2日赛力斯发布公告称,将会以25亿元的价格从华为手中收购问界商标。那么,华为这番操作,目的是什么呢?
华为跟问界到底是什么关系?
7月2日,赛力斯发布公告,从华为手中接过问界商标,其中包含919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同时还包括44项外观设计专利。
这次交易,证明了一件事儿:问界商标此前的确在华为手中。不过问界在华为手中时间也不长,它是在2021年2月份由一家叫作“北京永安”的公司注册,2023年6月份转让给华为。
才持有一年多的时间就出手,这与华为以往的稳健风格并不符合。
与此同时,根据赛力斯的说法,华为手中持有的问界商标以及其它相关的无形资产估值在102亿元左右,这次华为以25亿元出手,仅相当于市场价的四分之一。
其实就算是按照百亿元的估值收购,对赛力斯来说也是一门好生意。赛力斯的前身是小康汽车,在与华为合作之前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厂商,但与华为合作之后知名度和公司规模急速膨胀,目前市值在1300亿元以上,一跃成为A股汽车板块的龙头股。
华为为何急着出手?
了解华为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华为虽然有着庞大的体量,但很少进行股权的收购。上一次华为甩卖手中资产,还是在美国的制裁刚开始时。2019年华为以10.04亿元的价格出售手中持有的51%华为海洋股份;2020年11月份,华为又将荣耀手机打包出售。
但这些交易,都发生在华为出现重大危机时,是不得以而为之。低价甩卖问界商标却不一样,因为现在华为鸿蒙智行渐入佳境,预计将很快实现盈利。用“缺钱”“回血”来解释这次交易,显然并不合适。
其实华为这段时间甩卖的并非只有问界商标,它还在2024年5月份将享界商标转让给了北汽,6月份又将智界商标转让给了奇瑞。也就是说,现在的鸿蒙智行,真的变成了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华为不再持有任何汽车商标。
不缺钱也要甩卖,华为这番操作,就只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让合作伙伴放心。在此之前,华为曾经多次表态,不会进入整车制造领域,这个表态还得到了华为掌门人任正非的确认。
但即便如此,“华为问界”的说法还是在消费者中间流传,合作伙伴对华为“不造车”的承诺也是半信半疑。
合作伙伴的担心,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华为在新能源核心技术方面的强大毋庸置疑,华为鸿蒙智能座舱、华为ADS3.0高阶智驾系统、途灵智能底盘、Drive ONE动力平台等核心零部件,随便哪个拿出来都是顶级水准。
如果华为下场造车,它的合作对手将会面临巨大压力。
合作伙伴的这种担心,甚至影响到了双方正在进行的合作。2023年11月25日,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拟设立一家合资公司;2024年1月份,华为完成新公司的注册,定名为“引望”,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智能车灯等技术资产均会被装入该公司。
这家合资公司,原定8月31日之前签署最终交易文件,但一直到6月底还是没有定论,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甚至在多个场合公开批评华为的智选车模式。而在这次华为转让问界商标之后,朱华荣紧跟着就表示,与华为组建合资公司一事正在“有序推进”。
至少从表面来看,华为转让问界商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它让长安等合作伙伴放下了此前的疑虑,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真的不造车”,而是要安心做一个大陆、博世那样的零部件供应商。
卖了商标也有麻烦?
连商标都出售,华为的这个操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自证清白”,也正式确定了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但确定不造车之后,麻烦也会随之而来。此前余承东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担忧:各个合作伙伴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而华为手中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在某些合作伙伴手中未必能发挥出所有的潜力。
一旦这些厂商销量下滑,会连带着影响华为核心技术的声誉。
智界S7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款车隶属于华为鸿蒙智行,由华为与奇瑞联手打造,采用了华为的各种核心零部件,但它在销量上却一直没有达到预期,在连续两个月销量突破5000辆之后,6月份销量突然跌至2306辆,表现很不稳定。
同样是采用华为的核心零部件,问界的表现就要强势得多,主要原因就在于,赛力斯在双方的合作中是躺平的,放手让华为发挥,而奇瑞却不可能把什么都交给华为。不出意外的话,华为与北汽合作打造的享界,以及与江淮合作打造的傲界,都很难达到问界的高度。
不管怎么样,华为的战略既然已经确立,就会坚持下去。手中握有核心技术,总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也的确需要更多的像禾赛科技、宁德时代一样的供应商,华为如果能够扮演好这样的角色,也是一种正能量。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汽车经纬网》www.qichejingwei.com。